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定位点

新北市观光旅游网

从前的板桥有座城—探索枋桥古城与四大庙宇

定位点
古城界址

谈到台湾的古城池,多数人脑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无非是台南府城、台北府城与恒春县城等城池,这些官方修建的城池如今仍保留着城门甚至部分的城墙,有些还成为了捷运站的名称(台北捷运北门站、西门站与东门站),是当代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但您可曾听说,在今日新北市的首善之区-板桥区,也有一座古城池吗?

枋桥古城路标

从捷运府中站前往林家花园的路上,细心的旅人会发现,这一区的路灯特别有古风,上头还标着「枋桥古城」,低头一看,地砖上居然有着「古城界址」的字样,是的,府中一带曾经存在过一座古城,这座枋桥古城与台北城一样有五个城门,其历史甚至比为人所熟知的台北城更加悠久,促成这座城池的设立有两大因素:板桥林家与漳泉械斗。
古城界址

时间回到清代,当时的台湾时常发生漳泉械斗,原籍漳州的板桥林家为了抵御泉州人袭扰,在1855年私自筹建了枋桥城,约是今日板桥区西门街、北门街、南门街与馆前西路内圈的范围,在日治时期因交通建设遭到拆除,然而我们仍能透过地方上的庙宇找寻古城的蛛丝马迹。
枋桥古城地图

【慈惠宫】
位於枋桥古城东门位置的慈惠宫,是板桥地区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寺庙内外采用剪黏、雕刻、彩绘作为装饰,雕梁画栋,华丽精致。慈惠宫也是板桥地区求财运的庙宇,板桥林家等在地商业钜子皆是慈惠宫的信徒,仔细探寻,还能找到刻着林家商号的龙柱呢。
慈云宫屋顶剪粘
慈惠宫与板桥林家
慈惠宫财神

【接云寺与大众庙】
位在枋桥古城西门位置的接云寺与大众庙,其历史皆与漳泉械斗有关联,大众庙是板桥仕绅为了纪念在械斗中死去的漳州人所建立,主祀大众爷;一旁的接云寺主祀观音佛祖,前身为中和慈云岩寺,後因械斗毁於祝融,由板桥接云寺承接其香火,接云寺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古匾及古联,正殿屋顶两侧还有许多以金箔包住的飞天仙人木雕,十分耀眼,藻井采特殊的长椭圆形设计,相当有历史与宗教价值。
接云寺金仙人
接云寺藻井
大众庙

【迪毅堂】
四大庙中唯一被指定为市定古蹟的迪毅堂,是板桥林家为了纪念因械斗战死的武师与丁勇所建立,又称元帅庙,2021年修复完毕,采预约的方式开放参观,内部的门神绘画与麒麟湿壁画皆出自於庙宇绘画大师,新北文化奖得主蔡龙进老师之手。
下一次来到板桥,前往林家花园的路上,放慢脚步,依循地砖上的字样,一步一脚印的绕出那曾经的古城、进到庙宇里欣赏精湛的绘画与工艺,探索城市的前世今生吧!
迪毅堂
迪毅堂湿壁画

 
上一则
【半日游】慢友双溪,老街散策
偷得半日的悠闲,步入旧时光,动手做童玩,在百年石头屋上抚摸双溪的纹理半日游双溪平林休闲农场︰怀旧体验与童玩DIY(2.5小时)→车程5分→双溪老街︰林益和堂、渡船头、东和戏院遗址(走读约1.5小时)双溪源於牡丹溪、平林溪,主流於渡船头汇流而成双溪河,早期人们称之「顶双溪」。昔日为淡兰古道物产集散的重要中继点。优美的百年貂山诗词,轻轻点缀出双溪的四季流转与风光明媚,历经采矿盛期与时代更迭,目前仍保有旧时农村纯朴文化与丰富的自然生态。平林休闲农场顺应自然,在得天独厚的双溪山脚下,源於对家乡的眷恋,为地球保留一片净土的理念下孕育而生,保存天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伦理精神,展现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成果。农场邻近双溪火车站,海拔高度约50~80公尺,适合亲子旅游、露营、登山,邀请你以文化与自然为师,认识环境守护的价值。从恬静的双溪火车站出站,站前叫卖的农人、当天现采的蔬菜水果,彷如回到数十年前的农业社会。距离车站5分钟的车程,双溪平林休闲农场保留了50年代农村的纯朴样貌,重现早期农人生活的点滴。随处可见的台湾水牛塑像,象徵着先民刻苦勤劳、朴实敦厚的水牛精神;俯拾即是的古早童玩,让人抛开束缚忘却烦忧,重回小时候的感动;龙骨水车重现,认识早期农民引水灌溉的智慧与辛苦;野姜花开,食在当令,品尝就地取材烹调的农村古早味。景观、人文、生态重现台湾农村风貌,在环境中学习与探索,透过保存下来的珍贵农具,理解当时在地与环境共生的生活方式,土角厝的泥砖与石块,记录着生活的脉络,真切感受土地的温度,学习尊重自然,并在人与土地的交流间,找到生命的价值。眷恋古味,水牛精神走入农场处处可见水牛的雕塑,水牛在台湾的经济开拓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奠定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农场内姿态各异的台湾水牛,或坐或站,颜色各异,每只水牛的型态都不同,「我喜欢牛的刻苦与任劳任怨,他最能代表农村精神」农场主人说,早期生活不易,牛只是农家春耕、夏耘不可或缺的夥伴,农人以一条牛绳和口令,驱使牛只,在水田里一步一脚印的前进犁田,或拉动石磨、搬运货物,脚踏实地,农人与水牛共同在土地上相互依存,水牛精神体现了先民重视环境伦理,顺应而行的生活智慧,学习尊重自然万物,才能生生不息。你可以细心观察农场的台湾水牛有什麽特徵,原来台湾水牛胸前有二条白色山形条纹,其蹄大而平整,行走於水田或沼泽时较不易下陷,因此适合在水田中工作。胼手胝足,源流不息双溪农人因应山势种植水稻,栉比鳞次的水梯田因应而生,但台湾降雨集中,农业灌溉用水极不稳定,确保水源成为最重要的农事之一。早期农人使用龙骨水车,「凭藉人力与默契,利用双脚踩踏木制转轴,带动一串木制链带叶片,将沟渠或溪流的水源引入高处的农田中,木片之间节节相扣,形状如人的脊椎骨,故称为龙骨车」。随着时代更迭,水车已不复见,因此,农场主人请来专业老师傅重现,让人了解早期水资源取得不易,珍惜水源的重要性。童玩达人 非你莫属来到古早童玩设施区,早期的生活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任何资源都需要好好珍惜,连玩具都是自己动手做,利用竹子、稻草、芒草、铁罐,就能变化出各式各样的童玩。农场精心重现复古童玩,游客可现场直接体验,重温台湾早期的童年趣味。古早童玩除了提供娱乐外,也蕴含着训练肢体协调、专注力、惜物爱物、珍惜有限资源的寓意。受欢迎的勾铁环游戏,手持长柄铁钩勾住铁环,在地上滚着前进,需要有高度注意力,一不小心铁环与铁钩就分离。「你注意到导览老师手上栩栩如生的蚱蜢了吗?」现场报名农场草编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农场种植的芒草,顺应植物的纹理,观察蚱蜢的特徵,在老师一步步教学下,左穿右押,活灵活现的蚱蜢就在指尖中完成;或者跟着老师拿一片叶子,与农场的蝉叫声和鸣,吹出独一无二的自然交响乐,原来,农场处处都是宝。美好食光 食当季 食在地多雨的双溪气候环境适合山药生长,通常选在年初时播种,9月开始收成,栽种期约7~8个月,每年9月~12月,农场与当地小农职人合作,设计农事体验的行程,预约拔山药与地瓜活动,亲手下田挖土拔山药喔!自然耕种的山药,味道清爽,营养价值极高。农场的野姜花与山药料理一年四季皆有提供,不容错过的在地美味,等你尝鲜。 隐身在双溪三忠庙後的长安老街有座见证历史兴衰的中药老舖-林益和堂,显眼的屋身有红砖面与白色横带作为装饰,保留闽南街屋的亭仔脚空间,二楼有外凸的小窗台,墙面有花鸟图案装饰,为日据时代台湾所流行的西洋建筑样式,兼顾实用与美观,仔细观察,楼面有镶嵌候鸟南迁及象徵富贵的牡丹花瓦砖是少数保存完整的古蹟。早期双溪矿业发达时,街区有许多矿工居住,林益和堂担负起矿工与居民健康的重任,提供服务与高品质的药品,深受肯定。时代变迁下,林益和堂传承了在地经验与常民文化的智慧,唤起双溪游子对乡土的认同感,以友善和永续环境的互动,展现在地文化自信,秉持环境伦理的原则,营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环境。【达人带路】红砖面的白色横带,是否似曾相识?此建筑风个又别称为「辰野式」,在日本建筑现代化的历程中,辰野金吾运用砖石混构手法的作品最为着名,并因其广泛的影响力及其後辈的继承,对台湾近代建筑风貌产生深远影响。如森山松之助设计的台南邮便局、总督府专卖局作品,皆可见到红白相间带饰被大量运用。【服务资讯】1. 联络电话︰02- 2493-13332. 地址︰新北市双溪区长安街3号3. 服务时间︰周三~周六 09:00-21:00 / 周日 09:00-20:00 / (周一、二公休) 沿着双溪老街,斑剥的砂岩古墙与老屋纪录着曾经的兴盛,如今人口外移,盛况不再,但戏院遗址、日本红砖仍在,刻着双溪的文化纹理,等待游客细心探访。信步来到街尾的渡船头,左侧的平林溪与右侧的牡丹溪在此汇合,自清代起就是淡兰古道【清代时期淡水厅到噶玛兰厅(现今台北到宜兰)的主要交通道路】的重要关口,人来人往,大宗货物与客船全部顺双溪运到出海口旧社,换乘帆船转运各地,回程再用小型船只逆行上溯到双溪。物换星移,「土地是定着的,而人类是迁移的」环境与文化变迁在世代交替下不停上演,站在渡船头遗址上,记得用相机纪录下双溪山城曾经的繁华荣景。【达人带路】1873年马偕多次利用淡兰古道前往噶玛兰帮平地居民及山区原住民治病、拔牙,而「顶双溪」〈今之双溪〉是当年马偕的必经之处。虽然经历各个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纹理的相互堆叠覆盖,140多年前马偕的行迹多半已不复见,你知道哪里还留有当年的蛛丝马迹吗?来一趟双溪,感受马偕博士那「宁愿烧尽,不愿锈坏」的信念与勇气。【服务资讯】1. 地址︰新北市双溪区泰昌街2. 服务时间︰全年开放如何到双溪搭乘公车前,建议上大台北公车资讯系统https://ebus.gov.taipei/ 确认公车班次与时间等资讯。1. 前往到柑脚、泰平地区︰双溪火车站搭乘780与781公车2. 前往虎豹潭、寿山宫︰双溪火车站搭乘F815公车
下一则
北海岸夜里的萤光-金山蹦火仔
金山区近海的夜晚,漆黑的海面上,除了远方小卷船4000瓦的白色集鱼灯外,仅剩浪涛声与台2线上零星的车流声。突如其来的一声「蹦!」,闪耀的火炬照亮寂静的海面,趋光的小鱼们纷纷自海中跃出,这夏季限定的独特的景色,来自金山磺港渔港独有的传统渔法-「金山蹦火仔」,是台湾最璀璨的传统渔法。金山蹦火仔在金山本地又俗称「桸仔船」,渔船在夜晚出航,火长站在船艏以火炬吸引青鳞鱼等具趋光性的鱼种跃出水面,再以叉手网捕捞,是金山行之百年的传统渔法,在2015年登录为新北市文化资产。全盛时期曾经有多达40余艘磺火船在北海岸海域作业,但2016年德祥台北货轮在石门搁浅,外泄的油污造成北海岸生态浩劫;2017年6月的水灾使金山海水淡化,二度重创此地的海洋生态,使青鳞鱼群离开金山,蹦火仔船一度仅剩下1艘-富吉268号仍在经营。所幸在坚持数年後,近两年已有部分青鳞鱼族群回到金山沿海,蹦火仔船也转型为观光体验活动,在每年五月至九月的蹦火仔季节,结合渔村导览活动与海钓,将传统渔法的美丽继续传承下去。蹦火仔船使用的是平底平头船,航速不高但有转弯快、机动性高的特色,蹦火仔船由船长、火长等4-8位人员操作,以船艏的鱼探机搜索鱼群,再由火长以探照灯辨识鱼种,确认後以火炬吸引趋光性的青鳞鱼、苦蚵仔等鱼跳出水面。青鳞鱼又称台南小沙丁鱼,加工後作为鱼饵或石斑鱼的饲料使用,渔况好时,一艘蹦火仔船可捕捞超过800篓的青鳞鱼呢。蹦火仔船最早使用的是竹制火炬,在日本时代引入电石後,改用以电石为主的点火系统,将水注入电石桶後产生乙炔气体,经滤气筒後点燃火炬,点火瞬间会产生「蹦」声,成为今日蹦火仔船名称的由来。自磺港渔港搭乘游艇出港,品嚐小卷米粉时同步欣赏金山八景之一-「竹峰吐雾」。在海上欣赏金山优美的海岸线,入夜後近距离观赏炫目的金山蹦火仔。游艇驶出磺港渔港,映入眼帘的是深入海中的金山岬,以及金山最着名的地标-烛台双屿,还能远眺野柳风景区,饱览金山海岸线的风光。等待金山蹦火仔的时间,拿起钓竿体验海钓的乐趣。蹦火仔船在跳石海岸与野柳之间的海域,在夜里以鱼探机跟探照灯不断搜索青鳞鱼群,为了不影响蹦火仔船找鱼群的过程,游艇开始灯火管制,熄灯後的游艇紧跟着富吉268号蹦火仔船,屏息以待鱼群跃出水面的瞬间。「蹦!」,绚烂的火炬在海面上燃起,照亮金山漆黑的大海,这世界独有的景色,无疑是一场绝美的​​​​​​视觉飨宴。「有了,有鱼了!」受火焰的刺激,青鳞鱼群们跃出水面,犹如海上的萤火虫般不断闪烁。船员们熟练地以叉手网捕获青鳞鱼,游艇上的旅客也爆以如雷着掌声庆贺。火长帅气地挥手向大众致意,手上闪耀的火把,不仅仅是捕鱼的工具,更乘载着延续传统的使命感,将这金山独有的传统渔法,持续传承下去。
返回页面顶端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