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定位点

新北市观光旅游网

台湾观光100亮点:莺歌

定位点
新旺集瓷陶瓷展示区

陶土之美,在莺歌烧出了文化的光与热。两百余年的制陶历史积累出深厚的工艺根基,走过产业转型的风雨,如今的莺歌不仅是陶瓷工业的重镇,更是新北市的艺术文化泉源。来到名列交通部观光署「台湾观光100亮点」的莺歌陶瓷老街,亲自体验陶艺手作之美;散步到2025年4月开幕的新北市美术馆,在当代艺术与地方文化之间,激荡灵感的火花。

莺歌老街地标

莺歌与陶瓷产业
莺歌位於大汉溪的北岸,与三峡遥遥相望,台铁莺歌车站是这座陶瓷之都的交通枢纽,此站过去曾是以煤炭转运为主的车站,负责运送三峡山区开采的煤矿。今日的莺歌则以陶瓷、艺术为名片,转型为观光旅游的胜地。
莺歌火车站

莺歌制陶历史可追溯至200年前,莺歌拥有黏土、充足的柴薪与煤矿资源、大汉溪水路运输等天然条件,得以发展陶瓷产业。莺歌制陶的全盛时期,林立的工厂烟囱曾是莺歌代表性的风景。
莺歌陶瓷老街

莺歌陶瓷老街位於尖山埔街、育英街与重庆街之间的街廓。经新北市政府整建後,原本的旧窑厂华丽转身为陶瓷专卖店、艺术工作室、DIY教室与展售中心,成为台湾体验旅游的先驱者。沿街走来,亲子在手拉胚教室中欢笑互动,是莺歌最具温度的生活风景。
莺歌老街入口处陶瓷意象
莺歌手拉坏体验

位於陶瓷老街的南面,新北市立莺歌陶瓷博物馆聚焦於台湾陶瓷产业的发展历程,呈现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轨迹。陶瓷博物馆与莺歌蓬勃的陶艺社群积极互动,推动莺歌文化观光建设、国际陶艺文化交流,是探索莺歌陶艺魅力的绝佳选择。
小客於莺歌陶瓷博物馆体验活动

新旺集瓷DIY体验
开业於1926年的新旺集瓷,见证了近百年来莺歌制陶产业的辉煌与创新,身为莺歌第一家通过中央评监的观光工厂,新旺集瓷透过改造自家的制陶工厂,打造出宽广明亮的DIY体验区、轻食咖啡区与展售空间,重塑陶艺的「生活感」。除了自有品牌的瓷器,也推广台湾与日本的艺术家作品。
新旺集瓷门口
新旺集瓷入口

新旺集瓷犹如一座活的陶艺时光机,工厂内保留瓦斯窑、脚踢辘轳等古董设备,让游客重返早年的陶艺时代。馆内DIY区分为手拉坯、手捏陶、釉上彩绘、拼贴马赛克等四大体验空间,在陶艺老师专业且亲切的引导下,亲手打造充满个性的作品,更迷人的是,工厂窗外就是铁道,当您专注於手拉坯时,火车也正伴你同行。
新旺集瓷DIY彩绘陶瓷偶
新旺集瓷彩绘陶瓷
新旺集瓷手拉坏区域

新北市美术馆
2025年正式开幕的新北市美术馆,是莺歌的新艺术地标。美术馆坐落於莺歌溪与大汉溪汇流的新生地,银白色建筑外观取材自河岸常见的芦苇意象,以高低错落的管状线条勾勒出芦苇随风摇曳的姿态,通透开放的空间让美术馆融入河岸地景,成为兼具开放性、互动性的美学聚落。
新北市美术馆主馆建筑
新北市美术馆研究典藏展区

新北市美术馆园区涵盖本馆、新美聚场、新美聚所与户外园区,让不同的艺术型态在合适的空间发光。户外园区设有数座公共艺术,其中最醒目的是高达15公尺的橘红色立坏,致敬莺歌的陶瓷文化。

新北市美术馆基进城市展区
从内部仰望三莺之心

新北市美术馆广阔的户外园区,不定期举办艺术市集、音乐会、舞蹈演出与烟火大会等活动,为莺歌注入源源不绝的艺术活力。莺歌从窑火炽热的工业时代,一步步走向以陶艺与美学共融的艺术镇,随着未来三莺线捷运的通车,精彩将持续展开。
三莺线捷运列车
上一则
从前的板桥有座城—探索枋桥古城与四大庙宇
谈到台湾的古城池,多数人脑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无非是台南府城、台北府城与恒春县城等城池,这些官方修建的城池如今仍保留着城门甚至部分的城墙,有些还成为了捷运站的名称(台北捷运北门站、西门站与东门站),是当代台湾人的共同记忆。但您可曾听说,在今日新北市的首善之区-板桥区,也有一座古城池吗? 从捷运府中站前往林家花园的路上,细心的旅人会发现,这一区的路灯特别有古风,上头还标着「枋桥古城」,低头一看,地砖上居然有着「古城界址」的字样,是的,府中一带曾经存在过一座古城,这座枋桥古城与台北城一样有五个城门,其历史甚至比为人所熟知的台北城更加悠久,促成这座城池的设立有两大因素:板桥林家与漳泉械斗。 时间回到清代,当时的台湾时常发生漳泉械斗,原籍漳州的板桥林家为了抵御泉州人袭扰,在1855年私自筹建了枋桥城,约是今日板桥区西门街、北门街、南门街与馆前西路内圈的范围,在日治时期因交通建设遭到拆除,然而我们仍能透过地方上的庙宇找寻古城的蛛丝马迹。 【慈惠宫】 位於枋桥古城东门位置的慈惠宫,是板桥地区香火鼎盛的妈祖庙,寺庙内外采用剪黏、雕刻、彩绘作为装饰,雕梁画栋,华丽精致。慈惠宫也是板桥地区求财运的庙宇,板桥林家等在地商业钜子皆是慈惠宫的信徒,仔细探寻,还能找到刻着林家商号的龙柱呢。 【接云寺与大众庙】 位在枋桥古城西门位置的接云寺与大众庙,其历史皆与漳泉械斗有关联,大众庙是板桥仕绅为了纪念在械斗中死去的漳州人所建立,主祀大众爷;一旁的接云寺主祀观音佛祖,前身为中和慈云岩寺,後因械斗毁於祝融,由板桥接云寺承接其香火,接云寺收藏了不少珍贵的古匾及古联,正殿屋顶两侧还有许多以金箔包住的飞天仙人木雕,十分耀眼,藻井采特殊的长椭圆形设计,相当有历史与宗教价值。 【迪毅堂】 四大庙中唯一被指定为市定古蹟的迪毅堂,是板桥林家为了纪念因械斗战死的武师与丁勇所建立,又称元帅庙,2021年修复完毕,采预约的方式开放参观,内部的门神绘画与麒麟湿壁画皆出自於庙宇绘画大师,新北文化奖得主蔡龙进老师之手。 下一次来到板桥,前往林家花园的路上,放慢脚步,依循地砖上的字样,一步一脚印的绕出那曾经的古城、进到庙宇里欣赏精湛的绘画与工艺,探索城市的前世今生吧!
下一则
三峡北大特区
三峡位处三溪汇聚之地,自古即为重要的水路转运中心,自清代中期以降形成繁荣的街市,拥有巴洛克风的老街,以及有「东方艺术殿堂」美誉的清水祖师庙,是三峡文化厚度的具体展现。1990年代,中兴法商学院独立设校,选址於三峡,「台北大学特定区」随之成型。北大特区以棋盘式街道与绿意轴带做规划,打造宽阔的艺术人行步道,结合台北大学优美的校园环境,形塑出与双北旧市区截然不同的宜居氛围,成为三峡旅游的崭新亮点。随着三莺线捷运通车在即,来到北大特区观光将更加便利!国立台北大学前身为中兴大学法商学院的台北大学,2000年时於三峡正式启用新校址,广达60公顷的优美校园,特意保留了许多原有的景观绿地。「见湖如见心」,由圣严法师命名的「心湖」,就位於校园的中心,2公顷的湖面汇集了刘厝埔圳的水源,吸引许多水鸟、水生植物栖息其中,环绕心湖漫步,洗去城市的喧嚣,静心欣赏天鹅的舞姿。(校园地图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由各学院建筑与图书馆围绕的中央草坪,是台北大学的迎宾大道,绿意盎然、气氛开阔,是亲子同游、野餐玩耍的好去处。校园西南角毗邻三峡地标鸢山,校方在此设立「飞鸢广场」做为学校精神的象徵。横跨飞鸢上方的三莺线捷运桥,特别融入仿砖砌拱型设计,命名为「思古回廊」,三峡的过去与未来在此交织出美丽景致。喜爱欣赏建筑的旅客,台北大学中轴线上图书资讯大楼是校园内不可错过的地标,有着如猫头鹰一般睿智的外观,以多条空中廊道连接南北两栋RC建筑,设计现代而通透,东临中央草坪,西可眺望心湖与鸢山。 北大校内特色店家阿默蛋糕北大实习商店,不仅是台北大学唯一拥有彩绘墙面的创意空间,更是一处由学生全权经营、实践商业精神的场域。「北大峡午茶」是北大商店上山走访三峡茶农,严选手采的碧螺春绿茶与蜜香红茶,搭配上经典的阿默蛋糕的礼盒,包装融合在地文化资产-清水祖师庙设计,展现青年创意与地方连结,是北大最具代表性的伴手礼。坐落於心湖会馆2楼的Papershoot Café 纸相机咖啡馆,店内提供品项丰富的饮品与轻食,亦可向店家租借轻薄的纸相机,体验四种复古滤镜的拍摄乐趣。午後与好友们在咖啡店内享用美味餐点,拿起纸相机拍摄彼此的笑容,既惬意又充满趣味。 北大特区的金氏世界纪录台北大学校门口前方的学勤路,竖立着一座闪耀的金氏世界纪录碑,见证了2010年一场创意大爆发!由北大特区与莺歌陶瓷博物馆联手举办的马赛克拼贴创作,成功缔造「最多人同时创作马赛克」的世界纪录,令人津津乐道。北大特区为横跨三峡与树林的宜居生活圈,走在绿树成荫的学勤路,沿途映入眼帘的是由孩童创作的马赛克拼贴,长达1.2公里的人行艺术大道,沿路欣赏海洋公园、树林万坪公园里的公共艺术,感受特区内的生活美学!北大特区特色店家北大特区吸引了许多年轻的新居民,也带来了饮食文化上的改变,位於国际一街的享聚餐酒馆,提供炖饭、义大利面、披萨、排餐等精致餐点与多种调酒,舒适的空间内有歌手驻唱、投影幕播放运动赛事,是深受台北大学学生、特区居民喜爱的聚餐好地点。上水朴石火锅是北大特区的知名火锅店,大面积的落地窗与庭院造景,打造出宽敞通透的用餐环境,以日系、台系的汤头为主打,将高品质的肉品放入沸腾的锅内,5秒钟入口即化。北大特区年度活动2018年起,台北大学於心湖四周广植数百株吉野樱,每年三月樱花盛开时,总是吸引众多人潮前来赏樱,俨然成为三峡区着名的赏樱景点。台北大学校方也在2024年起举办樱花季,甚至将热气球找入校内,赏樱之余还可以欣赏热气球,成功带起三峡的旅游话题。(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 三峡的茶叶以碧螺春最为知名,台北大学与新北市农业局年年合作办理三峡绿茶季活动,以野餐派对的形式,结合三峡高品质碧螺春及食农教育体验,一起在校园内野餐、逛市集,品嚐在地特色好茶。(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每年12月,北大特区会举行耶诞点灯仪式,随着耶诞灯饰亮起,整条学勤路与北大校园瞬间被浪漫氛围包围,成为冬季限定的梦幻场景。漫步其中,感受北大特区浓浓的圣诞气息。(图片来源:国立台北大学)
返回页面顶端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