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從前的板橋有座城—探索枋橋古城與四大廟宇

定位點
古城界址

談到臺灣的古城池,多數人腦中第一時間浮現的無非是臺南府城、臺北府城與恆春縣城等城池,這些官方修建的城池如今仍保留著城門甚至部分的城牆,有些還成為了捷運站的名稱(臺北捷運北門站、西門站與東門站),是當代臺灣人的共同記憶。但您可曾聽說,在今日新北市的首善之區-板橋區,也有一座古城池嗎?

枋橋古城路標

從捷運府中站前往林家花園的路上,細心的旅人會發現,這一區的路燈特別有古風,上頭還標著「枋橋古城」,低頭一看,地磚上居然有著「古城界址」的字樣,是的,府中一帶曾經存在過一座古城,這座枋橋古城與臺北城一樣有五個城門,其歷史甚至比為人所熟知的臺北城更加悠久,促成這座城池的設立有兩大因素:板橋林家與漳泉械鬥。
古城界址

時間回到清代,當時的台灣時常發生漳泉械鬥,原籍漳州的板橋林家為了抵禦泉州人襲擾,在1855年私自籌建了枋橋城,約是今日板橋區西門街、北門街、南門街與館前西路內圈的範圍,在日治時期因交通建設遭到拆除,然而我們仍能透過地方上的廟宇找尋古城的蛛絲馬跡。
枋橋古城地圖

【慈惠宮】
位於枋橋古城東門位置的慈惠宮,是板橋地區香火鼎盛的媽祖廟寺廟內外採用剪黏、雕刻、彩繪作為裝飾,雕樑畫棟,華麗精緻。慈惠宮也是板橋地區求財運的廟宇,板橋林家等在地商業鉅子皆是慈惠宮的信徒,仔細探尋,還能找到刻著林家商號的龍柱呢。
慈雲宮屋頂剪粘
慈惠宮與板橋林家
慈惠宮財神

【接雲寺與大眾廟】
位在枋橋古城西門位置的接雲寺與大眾廟,其歷史皆與漳泉械鬥有關聯,大眾廟是板橋仕紳為了紀念在械鬥中死去的漳州人所建立,主祀大眾爺;一旁的接雲寺主祀觀音佛祖,前身為中和慈雲巖寺,後因械鬥毀於祝融,由板橋接雲寺承接其香火,接雲寺收藏了不少珍貴的古匾及古聯,正殿屋頂兩側還有許多以金箔包住的飛天仙人木雕,十分耀眼,藻井採特殊的長橢圓形設計,相當有歷史與宗教價值。
接雲寺金仙人
接雲寺藻井
大眾廟

【迪毅堂】
四大廟中唯一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迪毅堂,是板橋林家為了紀念因械鬥戰死的武師與丁勇所建立,又稱元帥廟,2021年修復完畢,採預約的方式開放參觀,內部的門神繪畫與麒麟濕壁畫皆出自於廟宇繪畫大師,新北文化獎得主蔡龍進老師之手。
下一次來到板橋,前往林家花園的路上,放慢腳步,依循地磚上的字樣,一步一腳印的繞出那曾經的古城、進到廟宇裡欣賞精湛的繪畫與工藝,探索城市的前世今生吧!
迪毅堂
迪毅堂濕壁畫

 
上一則
【二日遊】雙溪‧農Stay
遠離都市叢林,感受自然的呼吸與頻率;走入淡蘭,探探前人往事,和里山農人聊聊天,看見滿是皺紋的笑容背後是知足與安樂第一日入住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農事體驗與童玩DIY(3小時)→車程5分→茶花莊與莊貢生古厝︰建築巡禮、山茶花種植(1.5小時)→車程5分→雙溪老街︰林益和堂、渡船頭、東和戲院遺址(走讀約1.5小時)→晚餐︰在地老街尋好味(1小時)→雙溪平林休閒農場︰夜觀活動(1.5小時)第二日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車程30分→淡蘭山徑健行︰中坑古道(往返4小時)→車程5分→柑腳驛站歇歇腳,喝咖啡(1小時)→車程30分→雙溪平林休閒農場:午餐(1.5小時)→車程5分→雙溪老街購買伴手禮(1小時) 來到古早童玩設施區,早期我們的生活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任何資源都需要好好珍惜,連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做,利用竹子、稻草、芒草、鐵罐,就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童玩。農場精心重現復古童玩,遊客可現場直接體驗,重溫臺灣早期的童年趣味。古早童玩除了提供娛樂外,也蘊含著訓練肢體協調、專注力、惜物愛物、珍惜有限資源的寓意。受歡迎的勾鐵環遊戲,手持長柄鐵鉤勾住鐵環,在地上滾著前進,需要有高度注意力,一不小心鐵環與鐵鉤就分離。「你注意到導覽老師手上栩栩如生的蚱蜢了嗎?」現場報名農場草編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農場種植的芒草,順應植物的紋理,觀察蚱蜢的特徵,在老師一步步教學下,左穿右押,活靈活現的蚱蜢就在指尖中完成;或者跟著老師拿一片葉子,與農場的蟬叫聲和鳴,吹出獨一無二的自然交響樂,原來,農場處處都是寶。 隱身在雙溪三忠廟後的長安老街有座見證歷史興衰的中藥老舖-林益和堂,顯眼的屋身有紅磚面與白色橫帶作為裝飾,保留閩南街屋的亭仔腳空間,二樓有外凸的小窗台,牆面有花鳥圖案裝飾,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流行的西洋建築樣式,兼顧實用與美觀,仔細觀察,樓面有鑲嵌候鳥南遷及象徵富貴的牡丹花瓦磚是少數保存完整的古蹟。早期雙溪礦業發達時,街區有許多礦工居住,林益和堂擔負起礦工與居民健康的重任,提供服務與高品質的藥品,深受肯定。時代變遷下,林益和堂傳承了在地經驗與常民文化的智慧,喚起雙溪遊子對鄉土的認同感,以友善和永續環境的互動,展現在地文化自信,秉持環境倫理的原則,營造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環境。【達人帶路】紅磚面的白色橫帶,是否似曾相識?此建築風個又別稱為「辰野式」,在日本建築現代化的歷程中,辰野金吾運用磚石混構手法的作品最為著名,並因其廣泛的影響力及其後輩的繼承,對臺灣近代建築風貌產生深遠影響。如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臺南郵便局、總督府專賣局作品,皆可見到紅白相間帶飾被大量運用。【林益和堂中藥店服務資訊】1. 聯絡電話︰02- 2493-13332. 地址︰新北市雙溪區長安街3號3. 服務時間︰週三~週六 09:00-21:00 / 週日 09:00-20:00 / (週一、二公休)雙溪地區遍佈淡蘭古道路網,淡蘭古道依空間分布及功能特質,可區分為具有官方性質的「北路」、主要為民間拓墾的「中路」,以及因茶販商賈往來而開闢的「南路」,各有其歷史定位,位於雙溪的中坑古道為中路山徑系統之一。先民將河岸谷地闢建為層層梯田,廢耕後形成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幽靜山谷,綠草芬芳,清溪潺潺,水牛漫步其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宛若世外桃源。沿途有珍稀的蕨類活化石-雙扇蕨為你引路,長於淺薄岩壁成群蔓生,是淡蘭古道路網的識別標誌。為維護中坑古道的歷史風貌與自然環境,新北市政府秉持「復舊如舊」的原則,以手作步道的方式與理念,進行古道修復,低度干擾,落實對環境與棲地友善的行動。步道上利用石塊堆砌而成的石砌拱橋,是以傳統工法建築再造,是古道的重要地標,記得打卡留念喔!【達人帶路】仔細觀察沿途路徑,步道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渠道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因為雙溪山區長年多雨,土地泥濘,為了導引雨水,避免過多的雨水漫流步道,造成步道舖面與泥沙流失,以石塊排列出水路,讓水可以順利排出,除了延續步道的壽命也提升行走的舒適度。【雙溪中坑古道服務資訊】1. 團體服務︰團體5人以上(含)欲體驗淡蘭中坑古道健行,可事先與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聯繫,農場提供專車接駁與步道導覽解說服務,相關費用請洽農場諮詢(02-2493-4016)。2. 路程時間︰海拔高度160~597公尺,全程路程約4小時。3. 注意事項︰※ 建議結伴同行,並找合適領隊或連繫雙溪平林農場,提供導覽解說專業服務。※ 應視個人身體條件,調整健行行程,切勿勉強,若有身體不適,應告知領隊。※ 淡蘭古道多為原始山徑,步道濕滑,請一定要穿著防滑的登山鞋/雨鞋,以及攜帶登山杖。※ 山區氣候多變,請記得攜帶雨衣與行動糧。※ 若天氣寒冷,請穿著保暖衣物(建議洋蔥式穿法)。4. 交通資訊︰【大眾運輸 - 雙溪中坑古道】公車780: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下坑口站下車。下車後依盤山坑指標前行,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0.85公里)。公車781: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長源站下車。下車後循雙柑公路,依盤山坑指標前行,經下坑口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1.9 公里)。公車F812: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外柑活動中心站下車。下車後循雙柑公路,依盤山坑指標前行,經下坑口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2.6 公里)。【自行開車 - 中坑橋】1.國道1號→八堵交流道→台2丙→雙平產業道路(北38)→雙柑公路(北42)→下坑口(北42線約27.5K)→「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中坑橋2.國道5號→石碇交流道→106縣道→台2丙→雙平產業道路(北38)→雙柑公路(北42)→下坑→「長源村6鄰」指標左轉→中坑橋
下一則
穿越百年三貂嶺生態隧道 漫遊山林秘境美景
三貂嶺是新北一處與世隔絕的聚落,早期以採媒與挖金礦為主,但停產後因交通不便,讓三貂嶺成為一處祕境。而與一山之隔的牡丹,過往以鐵道相通,百年風華的三貂嶺隧道如今重現光明,以「時光暗線」之名呈現在大眾面前。以簡單的自然工法,保護隧道內的生態環境。牡丹與三貂嶺各自有精彩的故事等著大家挖掘。牡丹老街走讀昔日的淘金小鎮,因產業轉移而沒落,新北市雙溪的牡丹車站,猶如山中的一顆珍珠,不與他人相爭,卻擁有樸實無華的原始魅力,在山林健行之後可以到「牡丹老街駐地工作站」來杯山藥奶昔、咖啡,聽聽當地人說故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舊三貂嶺隧道橫跨雙溪區與瑞芳區,原用途為宜蘭線鐵路隧道,啟用於西元1922年(日治大正11年)。經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整修為生態友善隧道,利用自然工法,大大保護了隧道內的生態,行進於隧道中,偶會有蝙蝠在頭上飛過,設計師利用水池設計讓洞口從黑到亮,與三貂嶺翠綠山色相映成讓人驚艷的鏡面反射倒影,有機會還能與火車相遇,如同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呈現在你的眼前。三貂嶺小鎮漫遊位於瑞芳山區的三貂嶺曾是煤礦重鎮,擔任四個礦坑的運輸站,自礦業沒落後因交通不便而杳無人煙,三貂嶺因此保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車站宿舍、碩仁國小、民房等斷垣殘壁供人懷想。這幾年陸續有幾間有個性的店入駐,再加上三貂嶺自行車道的開放,串連了牡丹與三貂嶺,讓景點與人文產生了化學變化。猴硐遊客中心猴硐遊客中心經過整修之後,以大紅色的屋頂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紅頂設計是希望有聚落紅磚造老房的意象,與自然環境的綠相契合。設計師在外觀設計上以山屋、帳棚為概念,提供山友和自行車騎士更多休憩以及遮蔭空間為出發,強調自然光及風的通透性,中庭採用滲透鋪面,設計低垂之屋頂,除在中庭上方提供遮蔭外,也作為館內外空間區隔的界定;屋頂弧線設計導引雨水集中流洩,呼應自然環境及強調生態循環。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