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2024探旅新北「定向越野」在臺灣 土城場熱鬧開跑

定位點
定向越野土城場1
在一人一機的年代裡,若少了 Google Maps 及時定位的輔助,我們還能握著紙本地圖,順利抵達目的地嗎?「定向越野」即是一項透過閱讀地圖判定路徑,穿越陌生場域以找尋指定目標物的運動,同時考驗著腦力及體力的協調,本屆「 2024 探旅新北——定向越野」系列賽土城場,在雲層蔽日的涼爽天氣下熱鬧展開。

定向越野土城場2
▲ 賽前,由FOOTLAND跑班總教練——阿儒教練帶領跑者們進行暖身操。(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結合區域觀光  與在地品牌共好
定向越野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說是童軍領袖發明的野外訓練,另一說為軍隊的作戰操練, 1930 年代僅在北歐流行,而今引進臺灣已有 20 餘年歷史,地點通常設定在森林、城市公園,甚至也能在校園裡舉行,不僅可以依據年齡層調整難易度,還能練習打破慣性思考邏輯,在競賽中做出綜合環境現狀與體能的最佳判斷。
定向越野土城場3
▲ 完賽禮為自上海發跡,土城生根的明星花露水,懷舊的味道讓人念念不忘。(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城市中的定向越野多數以結合區域觀光的方式進行,偏重文化與娛樂,透過賽程設計讓跑者實地前往景點,或許初訪、或許探索未曾察覺的景致。本次土城場也與在地品牌共好,替跑者準備三叔公食品旗下「手信坊」的草餅作為開賽前的能量補給,以及自上海發跡,後來在土城生根的「明星花露水」完賽禮,帶著懷舊的清香返家。
定向越野土城場4
▲ 無論是老手或新手,大人或孩童,都能在定向越野中獲得快樂和成就感。(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定向越野怎麼玩? 初心者也能輕鬆上手
「 2024 探旅新北——定向越野」土城場近 700 人一同共襄盛舉,採順點賽,意即須按圖索驥,照著地圖上的檢查點順序進行打卡,最終排列出總時間由短至長之名次,參賽者皆配戴電子指卡,尋找白橘相間旗標上的感應器打卡,才算通過點位。土城場「競賽組」及「體驗組」兩組別看似僅相差 3 個檢查點,預計路程卻隔了約 2 公里之遙。比起上屆,本年度也多了許多小小選手,與父母一同在步道和公園間體驗尋寶、探險的樂趣。
定向越野土城場5
▲ 使用電子指卡在初始點位打卡的同時,才會拿到比賽地圖,也代表計時開始。

鳴槍後,參賽者三位一列魚貫從一號檢查點出發,打卡瞬間計時開始,此刻工作人員才遞出地圖,故出發次序並不影響成績。閱讀地圖在競賽中可說是一大要事,除了等高線地形判讀,藍色為水域,黑色為岩石、建築物,黃色至綠色的漸變為草坪至森林,顏色越深則穿越難度越高。許多跑者選擇先快速瀏覽地圖,釐清補水站位置並擬定大致路線。
定向越野土城場6
▲ 在路程中會面對多種未知路況,記得配速以因應各種地形。(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土城場賽道亮點即行經桐花公園、火焰山步道和天上山步道,雖海拔不高,但坡度大,甚至有「三上三下」的耐力挑戰。石階長年受樹木庇蔭,濕滑的青苔附著於石面,即便穿了越野鞋,跑起來仍須格外留意。穿梭在蓊鬱的林蔭小徑中,春夏交際蝴蝶翩翩飛舞,跑者隨著眼前土徑、柏油路、石階、泥濘地,甚至吊橋等各種路面快速應變,沿途美景各異,同時是挑戰也是享受。
定向越野土城場7
▲ 許多家長會帶著孩子參賽,不失為培養方向感、學習辨識地圖的好機會。(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兼具觀光、教育、娛樂的全年齡運動賽事
「探旅新北」今年共安排了四場定向越野賽事,從「紛紛桐花五月雪」土城場(5月26日)、「山腳下的書香」泰山場(6月30日)、「探索硬漢之路」五股場(7月28日)到「山水茗尋 封茶傳香」坪林場(8月25日),每場賽事都有越野性、可跑性、定向性三項判別標準,讓喜愛挑戰自我的跑者或親子家庭能衡量參與,享受運動的同時,也可以深入探索各地獨特的人文風情與美景。四場統報者,甚至還能領取四款特製「祕寶毛巾」,解開隱藏第五場的「大祕寶」地圖。
定向越野土城場8
▲ 知名體育主播兼代言人田鴻魁,勉勵跑者:「過程當中,迷路,是最迷人的!」(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原先預期能在桐花五月雪中慢跑,也因花期提前加上前一週的連日豪雨而打落,可惜未見,但也因錯過,才有來年的期盼。人稱「魁哥」的知名體育主播兼代言人田鴻魁,特別在賽前勉勵參賽者:「定向越野充滿了樂趣,而不只有競技。過程當中,迷路,是最迷人的!」享受當下,預期外的風景就會顯得格外珍貴。
定向越野土城場9
▲ 賽程到尾聲,撥雲見日,跑者們興奮的迎向最後一個打卡點。(圖片來源:FOOTLAND授權提供)

相關連結  「旅跑新北」Facebook粉絲專頁「探旅新北」定向越野系列賽事報名
上一則
【二日遊】雙溪‧農Stay
遠離都市叢林,感受自然的呼吸與頻率;走入淡蘭,探探前人往事,和里山農人聊聊天,看見滿是皺紋的笑容背後是知足與安樂第一日入住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農事體驗與童玩DIY(3小時)→車程5分→茶花莊與莊貢生古厝︰建築巡禮、山茶花種植(1.5小時)→車程5分→雙溪老街︰林益和堂、渡船頭、東和戲院遺址(走讀約1.5小時)→晚餐︰在地老街尋好味(1小時)→雙溪平林休閒農場︰夜觀活動(1.5小時)第二日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車程30分→淡蘭山徑健行︰中坑古道(往返4小時)→車程5分→柑腳驛站歇歇腳,喝咖啡(1小時)→車程30分→雙溪平林休閒農場:午餐(1.5小時)→車程5分→雙溪老街購買伴手禮(1小時) 來到古早童玩設施區,早期我們的生活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任何資源都需要好好珍惜,連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做,利用竹子、稻草、芒草、鐵罐,就能變化出各式各樣的童玩。農場精心重現復古童玩,遊客可現場直接體驗,重溫臺灣早期的童年趣味。古早童玩除了提供娛樂外,也蘊含著訓練肢體協調、專注力、惜物愛物、珍惜有限資源的寓意。受歡迎的勾鐵環遊戲,手持長柄鐵鉤勾住鐵環,在地上滾著前進,需要有高度注意力,一不小心鐵環與鐵鉤就分離。「你注意到導覽老師手上栩栩如生的蚱蜢了嗎?」現場報名農場草編課程,在老師的帶領下,認識農場種植的芒草,順應植物的紋理,觀察蚱蜢的特徵,在老師一步步教學下,左穿右押,活靈活現的蚱蜢就在指尖中完成;或者跟著老師拿一片葉子,與農場的蟬叫聲和鳴,吹出獨一無二的自然交響樂,原來,農場處處都是寶。 隱身在雙溪三忠廟後的長安老街有座見證歷史興衰的中藥老舖-林益和堂,顯眼的屋身有紅磚面與白色橫帶作為裝飾,保留閩南街屋的亭仔腳空間,二樓有外凸的小窗台,牆面有花鳥圖案裝飾,為日據時代台灣所流行的西洋建築樣式,兼顧實用與美觀,仔細觀察,樓面有鑲嵌候鳥南遷及象徵富貴的牡丹花瓦磚是少數保存完整的古蹟。早期雙溪礦業發達時,街區有許多礦工居住,林益和堂擔負起礦工與居民健康的重任,提供服務與高品質的藥品,深受肯定。時代變遷下,林益和堂傳承了在地經驗與常民文化的智慧,喚起雙溪遊子對鄉土的認同感,以友善和永續環境的互動,展現在地文化自信,秉持環境倫理的原則,營造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環境。【達人帶路】紅磚面的白色橫帶,是否似曾相識?此建築風個又別稱為「辰野式」,在日本建築現代化的歷程中,辰野金吾運用磚石混構手法的作品最為著名,並因其廣泛的影響力及其後輩的繼承,對臺灣近代建築風貌產生深遠影響。如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臺南郵便局、總督府專賣局作品,皆可見到紅白相間帶飾被大量運用。【林益和堂中藥店服務資訊】1. 聯絡電話︰02- 2493-13332. 地址︰新北市雙溪區長安街3號3. 服務時間︰週三~週六 09:00-21:00 / 週日 09:00-20:00 / (週一、二公休)雙溪地區遍佈淡蘭古道路網,淡蘭古道依空間分布及功能特質,可區分為具有官方性質的「北路」、主要為民間拓墾的「中路」,以及因茶販商賈往來而開闢的「南路」,各有其歷史定位,位於雙溪的中坑古道為中路山徑系統之一。先民將河岸谷地闢建為層層梯田,廢耕後形成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幽靜山谷,綠草芬芳,清溪潺潺,水牛漫步其中,形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宛若世外桃源。沿途有珍稀的蕨類活化石-雙扇蕨為你引路,長於淺薄岩壁成群蔓生,是淡蘭古道路網的識別標誌。為維護中坑古道的歷史風貌與自然環境,新北市政府秉持「復舊如舊」的原則,以手作步道的方式與理念,進行古道修復,低度干擾,落實對環境與棲地友善的行動。步道上利用石塊堆砌而成的石砌拱橋,是以傳統工法建築再造,是古道的重要地標,記得打卡留念喔!【達人帶路】仔細觀察沿途路徑,步道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渠道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因為雙溪山區長年多雨,土地泥濘,為了導引雨水,避免過多的雨水漫流步道,造成步道舖面與泥沙流失,以石塊排列出水路,讓水可以順利排出,除了延續步道的壽命也提升行走的舒適度。【雙溪中坑古道服務資訊】1. 團體服務︰團體5人以上(含)欲體驗淡蘭中坑古道健行,可事先與雙溪平林休閒農場聯繫,農場提供專車接駁與步道導覽解說服務,相關費用請洽農場諮詢(02-2493-4016)。2. 路程時間︰海拔高度160~597公尺,全程路程約4小時。3. 注意事項︰※ 建議結伴同行,並找合適領隊或連繫雙溪平林農場,提供導覽解說專業服務。※ 應視個人身體條件,調整健行行程,切勿勉強,若有身體不適,應告知領隊。※ 淡蘭古道多為原始山徑,步道濕滑,請一定要穿著防滑的登山鞋/雨鞋,以及攜帶登山杖。※ 山區氣候多變,請記得攜帶雨衣與行動糧。※ 若天氣寒冷,請穿著保暖衣物(建議洋蔥式穿法)。4. 交通資訊︰【大眾運輸 - 雙溪中坑古道】公車780: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下坑口站下車。下車後依盤山坑指標前行,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0.85公里)。公車781: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長源站下車。下車後循雙柑公路,依盤山坑指標前行,經下坑口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1.9 公里)。公車F812:自雙溪火車站搭乘,於外柑活動中心站下車。下車後循雙柑公路,依盤山坑指標前行,經下坑口過小橋再依「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即可抵達中坑橋(約步行2.6 公里)。【自行開車 - 中坑橋】1.國道1號→八堵交流道→台2丙→雙平產業道路(北38)→雙柑公路(北42)→下坑口(北42線約27.5K)→「長源村6鄰」指標右轉→中坑橋2.國道5號→石碇交流道→106縣道→台2丙→雙平產業道路(北38)→雙柑公路(北42)→下坑→「長源村6鄰」指標左轉→中坑橋
下一則
女力綻放Her story―淡水女路
淡水,身為臺灣最早的國際商港之一,坐擁豐富的文化資產與山海景致,是北臺灣知名的觀光勝地,在1860年代開港通商的淡水,是臺灣與國際交流的重鎮,也促成了臺灣社會多項重要的變革,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便是創立於今日淡水的真理街,由新北市府與淡水旅學堂及新北市社區旅學關懷協會等團體合作的「淡水女路」,發掘在地女力故事,串接淡水別具女性意義的歷史景點,讓我們穿上漢服,到淡水探索那些年的 Her Story。姑娘樓與牧師樓建於1906年的姑娘樓與建於1909年的牧師樓,皆是由吳威廉牧師建造,姑娘樓最初是提供予淡水女學堂校長金仁理姑娘與婦女學堂校長高哈拿姑娘作為寓所,現為真理大學校長室;牧師樓則是吳威廉牧師的寓所,其琴樓作為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之場景而紅極一時,現為真理大學研發中心。兩座建築外觀近似於不遠處的英國領事官邸,皆是迴廊式的紅磚洋樓建築,差別在於外牆裝飾較官邸而言樸素許多。偕牧師娘張聰明與馬偕牧師在新北五股長大的臺灣女性張聰明原名蔥仔,1878年與馬偕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結縭,婚後努力學習,成為了通曉英語的女子學堂老師,當年可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女性,張聰明與馬偕牧師幫助了許多被傳統束縛的臺灣女性,是臺灣女性教育史的重要人物,淡水女路在馬偕故居內以行動劇的方式活潑重現當年張聰明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張聰明在1879年底與馬偕一同踏上了返回加拿大之旅,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印度至中東,在埃及遊覽了金字塔、去了耶路撒冷參觀哭牆,經亞歷山卓到了義大利,參觀龐貝遺跡、羅馬與梵蒂岡,再經由法國、英國最終抵達加拿大,陪同馬偕完成了加拿大的述職與募款之後,再經美國、日本回到臺灣,這段經歷也令張聰明成為首位進行環球旅行臺灣女性。淡水女學堂馬偕自加拿大返回臺灣後,於1884年成立了淡水女學堂,是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為臺灣女性教育的濫觴,女學堂培育出了眾多傑出的女性,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電視劇浪淘沙女主角-丘雅信的原型)、文學家汪李如月皆是畢業自淡水女學堂,另外為了照顧已婚、成年女性的教育,另外成立了婦學堂,堪稱臺灣第一所「媽媽教室」。阿給 あぶらあげ阿給是淡水名聲響亮的小吃,如同永和豆漿一般,阿給已跟淡水畫上等號,而這道著名小吃的發明家是楊鄭錦文女士,與先生楊樹根一同經營小吃店的她,在1965年研發了一種新餐點,她將油豆腐切開後,填入肉燥冬粉,再用新鮮魚漿封口,成了今日淡水美食的代表阿給,阿給來自於日本話「油揚あげ(abura a ge),簡稱あげ(a ge)」,是「油炸豆腐皮」的意思,而令外地人訝異的是,最初阿給外帶時外包裝居然是用報紙包裹,作用是抵禦淡水冬天濕冷的氣候呢!手作線裝書在重建街的老宅--九崁28親手縫製線裝書,重建街的舊名即為九崁街,意旨最初在這裡開設的九間店家,這裡才是正港的淡水老街,早在今天中正路商圈發展起來之前這裡是淡水最繁華的市街,街屋循著山勢蜿蜒而上,至今仍保留了數棟老宅,在網路資訊爆炸時代,回歸最初的紙本書,一針一線,慢工出細活的打造自己的書香世界。「入眼觀音山色秀,朝暉相映畫圖開」,出自於淡水女詩人汪李如月的詩句,在步下重建街往捷運站的方向,看著前方的觀音山與淡水河,與詩人跨時間共感,女性視角的淡水,是臺灣女子教育的起點,是無數傑出女性前輩的養分,從淡水跨出的第一步,成為臺灣社會變革的一大步。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