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台灣觀光100亮點:鶯歌

定位點
新旺集瓷陶瓷展示區

陶土之美,在鶯歌燒出了文化的光與熱。兩百餘年的製陶歷史積累出深厚的工藝根基,走過產業轉型的風雨,如今的鶯歌不僅是陶瓷工業的重鎮,更是新北市的藝術文化泉源。來到名列交通部觀光署「台灣觀光100亮點」的鶯歌陶瓷老街,親自體驗陶藝手作之美;散步到2025年4月開幕的新北市美術館,在當代藝術與地方文化之間,激盪靈感的火花。

鶯歌老街地標

鶯歌與陶瓷產業
鶯歌位於大漢溪的北岸,與三峽遙遙相望,臺鐵鶯歌車站是這座陶瓷之都的交通樞紐,此站過去曾是以煤炭轉運為主的車站,負責運送三峽山區開採的煤礦。今日的鶯歌則以陶瓷、藝術為名片,轉型為觀光旅遊的勝地。
鶯歌火車站

鶯歌製陶歷史可追溯至200年前,鶯歌擁有黏土、充足的柴薪與煤礦資源、大漢溪水路運輸等天然條件,得以發展陶瓷產業。鶯歌製陶的全盛時期,林立的工廠煙囪曾是鶯歌代表性的風景。
鶯歌陶瓷老街

鶯歌陶瓷老街位於尖山埔街、育英街與重慶街之間的街廓。經新北市政府整建後,原本的舊窯廠華麗轉身為陶瓷專賣店、藝術工作室、DIY教室與展售中心,成為臺灣體驗旅遊的先驅者。沿街走來,親子在手拉胚教室中歡笑互動,是鶯歌最具溫度的生活風景。
鶯歌老街入口處陶瓷意象
鶯歌手拉坏體驗

位於陶瓷老街的南面,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聚焦於臺灣陶瓷產業的發展歷程,呈現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軌跡。陶瓷博物館與鶯歌蓬勃的陶藝社群積極互動,推動鶯歌文化觀光建設、國際陶藝文化交流,是探索鶯歌陶藝魅力的絕佳選擇。
小客於鶯歌陶瓷博物館體驗活動

新旺集瓷DIY體驗
開業於1926年的新旺集瓷,見證了近百年來鶯歌製陶產業的輝煌與創新,身為鶯歌第一家通過中央評鑑的觀光工廠,新旺集瓷透過改造自家的製陶工廠,打造出寬廣明亮的DIY體驗區、輕食咖啡區與展售空間,重塑陶藝的「生活感」。除了自有品牌的瓷器,也推廣臺灣與日本的藝術家作品。
新旺集瓷門口
新旺集瓷入口

新旺集瓷猶如一座活的陶藝時光機,工廠內保留瓦斯窯、腳踢轆轤等古董設備,讓遊客重返早年的陶藝時代。館內DIY區分為手拉坯、手捏陶、釉上彩繪、拼貼馬賽克等四大體驗空間,在陶藝老師專業且親切的引導下,親手打造充滿個性的作品,更迷人的是,工廠窗外就是鐵道,當您專注於手拉坯時,火車也正伴你同行。
新旺集瓷DIY彩繪陶瓷偶
新旺集瓷彩繪陶瓷
新旺集瓷手拉坏區域

新北市美術館
2025年正式開幕的新北市美術館,是鶯歌的新藝術地標。美術館坐落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的新生地,銀白色建築外觀取材自河岸常見的蘆葦意象,以高低錯落的管狀線條勾勒出蘆葦隨風搖曳的姿態,通透開放的空間讓美術館融入河岸地景,成為兼具開放性、互動性的美學聚落。
新北市美術館主館建築
新北市美術館研究典藏展區

新北市美術館園區涵蓋本館、新美聚場、新美聚所與戶外園區,讓不同的藝術型態在合適的空間發光。戶外園區設有數座公共藝術,其中最醒目的是高達15公尺的橘紅色立坏,致敬鶯歌的陶瓷文化。

新北市美術館基進城市展區
從內部仰望三鶯之心

新北市美術館廣闊的戶外園區,不定期舉辦藝術市集、音樂會、舞蹈演出與煙火大會等活動,為鶯歌注入源源不絕的藝術活力。鶯歌從窯火熾熱的工業時代,一步步走向以陶藝與美學共融的藝術鎮,隨著未來三鶯線捷運的通車,精彩將持續展開。
三鶯線捷運列車
上一則
穿越百年三貂嶺生態隧道 漫遊山林秘境美景
三貂嶺是新北一處與世隔絕的聚落,早期以採媒與挖金礦為主,但停產後因交通不便,讓三貂嶺成為一處祕境。而與一山之隔的牡丹,過往以鐵道相通,百年風華的三貂嶺隧道如今重現光明,以「時光暗線」之名呈現在大眾面前。以簡單的自然工法,保護隧道內的生態環境。牡丹與三貂嶺各自有精彩的故事等著大家挖掘。牡丹老街走讀昔日的淘金小鎮,因產業轉移而沒落,新北市雙溪的牡丹車站,猶如山中的一顆珍珠,不與他人相爭,卻擁有樸實無華的原始魅力,在山林健行之後可以到「牡丹老街駐地工作站」來杯山藥奶昔、咖啡,聽聽當地人說故事。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舊三貂嶺隧道橫跨雙溪區與瑞芳區,原用途為宜蘭線鐵路隧道,啟用於西元1922年(日治大正11年)。經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整修為生態友善隧道,利用自然工法,大大保護了隧道內的生態,行進於隧道中,偶會有蝙蝠在頭上飛過,設計師利用水池設計讓洞口從黑到亮,與三貂嶺翠綠山色相映成讓人驚艷的鏡面反射倒影,有機會還能與火車相遇,如同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呈現在你的眼前。三貂嶺小鎮漫遊位於瑞芳山區的三貂嶺曾是煤礦重鎮,擔任四個礦坑的運輸站,自礦業沒落後因交通不便而杳無人煙,三貂嶺因此保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車站宿舍、碩仁國小、民房等斷垣殘壁供人懷想。這幾年陸續有幾間有個性的店入駐,再加上三貂嶺自行車道的開放,串連了牡丹與三貂嶺,讓景點與人文產生了化學變化。猴硐遊客中心猴硐遊客中心經過整修之後,以大紅色的屋頂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紅頂設計是希望有聚落紅磚造老房的意象,與自然環境的綠相契合。設計師在外觀設計上以山屋、帳棚為概念,提供山友和自行車騎士更多休憩以及遮蔭空間為出發,強調自然光及風的通透性,中庭採用滲透鋪面,設計低垂之屋頂,除在中庭上方提供遮蔭外,也作為館內外空間區隔的界定;屋頂弧線設計導引雨水集中流洩,呼應自然環境及強調生態循環。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