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穿梭中和古蹟廊道,登高祈福好運到

定位點
一趟讓你「福」到不行!圓通禪寺、烘爐地祈福健走樂
行程類型:
銀髮樂遊、戶外踏青
旅遊天數:
一日遊
適合對象:
大眾、銀髮族

推薦路線

Day

      遊程介紹

      定位點
      中和區相較於新莊、萬華等地,在大眾的印象中是屬於較晚開發的區域,然而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過去與故事,放慢腳步,會發現中和的史蹟與我們如此的貼近,探訪隱身於公園內的歷史痕跡、找尋中和區的前世今生,再往山的方向參拜廟宇,祈求未來的平安。

      位於自強公園內的瑞穗配水池,以托斯卡納柱撐起的矩型主建築是市定古蹟,於1929年完工,屬於板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串聯板橋與雙和地區的發展,大幅改善了板橋地區的用水品質, 是臺灣地下水道現代化的重要歷史地標。
      瑞穗配水池

      2018年擴建的員山公園-遊逸之丘,坐擁超長溜滑梯、滑草場、溜索等設施,是親子旅遊的好去處,此處也有藏有一市定古蹟- 海山神社殘跡,這座神社建立於1938年,正值日本對臺灣實行皇民化政策之際,目前海山神社現存有石牆、石階、鳥居基座與防空洞等殘跡,值得順道去探索。
      員山公園

      圓通禪寺,始建於1927年,建築融合臺灣傳統、日本與西方風格為一體,是北台灣知名的曹洞宗寺廟,經典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電視劇《倚天屠龍記》都曾在此取景,寺廟後有多條登山步道連結中和的多條登山路線。
      圓通禪寺

      華新街是全臺灣最多元的南洋料理美食街,聚集了許多從雲南退駐到緬、泰的軍隊或居民後裔,也因此華新街上的餐廳幾乎都是緬甸、雲南、泰國口味的小吃,如巴巴絲 、椰汁雞、魚湯麵、咖哩雞、香辣河粉、雞絲拌麵、豌豆炸餅等,就連招牌也是的緬甸文字、餐廳的員工也都操著緬甸語呢!
      緬甸街緬甸文招牌

      興南路穿越國道三號有兩條岔路,一條通往主祀釋迦牟尼的白馬寺,白馬寺這名稱為了紀念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間寺廟--洛陽白馬寺,是修行淨土宗的佛教寺廟。
      白馬寺

      通往山上的另一條路則是前往烘爐地福德宮,這座夜間人潮比白日要熱鬧的土地公廟無疑是北臺灣最熱門的財神廟,望著山腳下的百萬夜景,預約未來的自己吧!
      位於正殿的福德正神像
      上一則
      漫遊山海線,雙溪貢寮低碳輕旅行
      「漫遊山海線」著眼於低碳旅遊,整合牡丹十三層親水公園、雙溪落羽松秘境、魚行驛站及貢寮環保公園,以鐵路、公車、自行車等綠色運具連接遊憩據點,並以統一的橘色指標牌為視覺設計,串起東北角青春山海線與猴硐礦業聚落。從古樸的雞母嶺出發,造訪漫遊山海線上各個重要景點,深度探索雙溪與貢寮的魅力。位於貢寮區西北山林地的雞母嶺,是座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樸山村,曾是淡蘭古道北路上的重要據點,這座雉雞、竹雞成群的山嶺,在先民在辛勤的拓墾下,曾開闢出廣達200甲的水梯田,是雞母嶺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臺灣進入工商社會後,雞母嶺與臺灣多數農村面臨一樣的挑戰:人口外流。1987-1991年,雞母嶺逐漸廢耕水梯田,農村隨之凋敝。不捨家鄉產業沒落的蕭家兄弟,決定回到雞母嶺,進行水梯田復育、整理聚落周遭的古道與埤塘。遇見雞母嶺採預約制,詳見遇見雞母嶺官方網站蕭家復育水梯田的努力也獲得水土保持署的支持,協助擴大水梯田景觀復育,讓雞母嶺再展風華。跟著蕭大哥穿梭在山村裡的保甲路,探訪廢耕之後出現的次生林。走上歷史交會點,在淡蘭古道山境上,踏尋過往的足跡,展望未來復甦的風景。使用筆筒樹枝古法製作的磨泥器,將57號地瓜磨成泥,製作美味可口的蕃薯粿。享用樸實美味的割稻飯,細細品味雞母嶺的山林生活。從雞母嶺到牡丹,來到漫遊山海線的第一站:十三層親水公園(三貂親水公園)。位於牡丹溪中游,鄰近燦光寮古道、金字碑古道,周圍山林綠樹環抱,綠意盎然。在封溪護魚的政策下,牡丹溪孕育出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如苦花、溪哥、石賓等魚類,是夏日消暑好去處。落羽松秘境位於牡丹至雙溪之間的鐵道旁,位於市道102號與五分街交界處,原為臺鐵改道後遺留的腹地,現種植有大片的美麗的落羽松,並設有無障礙坡道、架高的觀景平臺。因緊鄰現有臺鐵軌道,可捕捉臺鐵各型列車從落羽松林旁呼嘯而過的畫面,是鐵道迷必訪的夢幻景點。魚行驛站位於雙溪區魚行里,是臺2丙線上行經雙溪、貢寮間的必經之地,1970年代為煤礦場倒煤渣之灘地,後因公路開通回填成綠地。魚行驛站現整合土地公廟、瞭望臺與座椅,可欣賞蜿蜒的雙溪與群山環繞的景色。貢寮環保公園位於貢寮老街西側,與貢寮火車站隔著雙溪相望。貢寮環保公園以原自然地貌為基底,重新設計景觀步道與排水道,串聯整體園區動線,成為漫遊山海線上的休憩亮點。落羽松是貢寮環保公園的一大特色,搭配黃金風鈴木及原生喬木構成四季景致。每逢秋冬,池畔落羽松披上紅妝,與生態滯洪池相輝映,是公園最迷人的畫面。參觀完漫遊山海線的四大景點,旅程的最後來到貢寮環保公園旁的貢寮老街,入口處立有Q版山豬圖案的牌樓迎接旅客。貢寮舊稱槓仔寮,「槓仔」為巴賽族語的「陷阱」一詞,牌樓上的山豬圖案即是傳遞了此原住民狩獵文化。貢寮老街曾是淡蘭古道北路的重要商業據點,但在北迴鐵路、新公路開通後逐漸沒落。近年來在地方創生計畫的推動下,貢寮老街陸續開設了有機書店、咖啡店、文創空間及工作坊,為老街注入嶄新的活力。走進貢寮街有機書店,細品一杯暖飲,任由時光靜靜流轉。
      下一則
      三重水岸銀髮慢遊
      三重區是許多外縣市移民落腳雙北之地,各地的移民帶來各自家鄉的事物,造就三重多樣的文化風景,在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的過程中,三重成了黑膠唱片的製造重鎮,也帶動了臺灣影視產業的發展,人口也在短短30年間暴增了十倍,成為新北的人口大區。在風和日麗的午後,前往空軍三重一村尋找舊時代的光影,越過河堤漫步於忠孝碼頭與鴨鴨公園之間的水岸,欣賞城市的天際線、觀察水鳥生態,進到新北大都會公園,走上辰光橋欣賞新北都會的璀璨的夜景。「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空軍三重一村內圍牆上的標語,勾起了壯年族群與銀髮世代的年少記憶,鄰近淡水河畔的空軍三重一村,於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是新北市眷村類文化資產的首例。空軍三重一村起源於日治時期,日軍在此地興建6座防空砲臺防禦盟軍的空襲,1953年以防砲陣地為中心興建眷村供空軍軍眷居住,2000年代在都市更新時一度面臨拆遷命運,後在民間人士的奔走與公部門支持下,空軍三重一村得以實體的形式全區保留。今日的空軍三重一村已蛻變為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推動眷村文化的保存和推廣,並活化眷村建物,引進在地商家與創作者進駐,讓三重一村成為三重首屈一指的文化重鎮。前身是防砲陣地的三重一村,在進行修復時也將連結各陣地的地下甬道疏通,隨著園區重啟再度開放,每日都有定時導覽的時段,戴上頭盔,跟著導覽員走入地底下的眷村,感受那兵馬倥傯的大時代。步出空軍三重一村,堤防外頭即是忠孝碼頭,8支彩色固定樁是其正字標記,樁頂的雁鴨造型風速計呼應了鄰近華江雁鴨保護區。忠孝碼頭與淡水河對岸的大稻埕相望,向臺北市的方向望去,新光大樓、臺北101等城市地標盡收眼底,隨著太陽的角度逐漸西斜,倒映於淡水河的城市也由藍轉金,拿起相機,記錄城市午後的光影變化。沿著河岸漫步,接連穿過忠孝橋、中興橋等二座大橋後即來到鴨鴨公園,鴨鴨公園位於新店溪、大漢溪匯流入淡水河之處,兩溪夾帶的泥沙沉積於此,形成多座河中沙洲,豐富的水生動植物提供穩定食物來源,讓此地成為水鳥們的天堂。鴨鴨公園設置了三座不同種類的Q版水鴨造景,一邊看立牌解說,一邊觀賞水鴨悠閒划行。穿過新北大橋後進入二重疏洪道,登上連接二重疏洪道左右兩岸的辰光橋,等待萬家燈火點亮城市。辰光橋是2018年啟用的新景觀橋,是新北市打造的五座(日、月、星、辰、龍)水岸行人/自行車景觀橋之一。辰光橋以雙層雙曲線的橋臺套疊結構營造觀景平臺,蜿蜒的橋體就如銀河般象徵了牛郎織女重逢的路徑,辰光橋設有5處夜間星座光雕、3座無障礙電梯、4處緩坡式牽引道及7處星雲鵲鳥棚架等,向北可眺望觀音山與新北大都會公園、向南可眺望新北大橋,在晚風輕撫的橋上,享受三重最美的夜景。
      也許你想看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