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淡水女路-在紅樓裡聽女聲

定位點
王菁老師京劇表演
行程類型:
懷舊老街、秘境美拍
旅遊天數:
一日遊
適合對象:
大眾、親子、情侶、銀髮族

推薦路線

Day

      遊程介紹

      定位點
      來淡水走一趟由姯指引的深旅行,從淡水媽祖旁的巷弄走上重建街,看畫家林玉珠與作家王昶雄的浪漫故事、至百年紅樓看見女力對於傳承的堅持並親手製作線裝書、於斜陽下的海關碼頭欣賞京劇的唱念做打。在優雅的女性導覽員引領之下,開啟一場身臨其境的滬尾文化之旅,聆聽淡水的女性故事。
      福佑宮與重建街

      淡水媽祖與兩個老街
      自福佑宮旁的古巷起程,主祀媽祖的福佑宮與鄞山寺、龍山寺、清水巖合稱淡水四大廟。媽祖是臺灣人最熟悉的女神,是淡水航運的守護神,象徵古代女性的堅韌和慈悲,福佑宮擁有眾多傳奇故事,相傳淡水媽祖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二次世界大戰時皆顯神蹟,守護了淡水地區的安全。福佑宮同時也是淡水兩條老街-重建街與中正路的交會之處,見證了淡水城鎮兩百多年來的發展。
      福佑宮與重建街

      畫家林玉珠的重建街之戀
      踏著循山勢而建的階梯,來到淡水最初的商業街-重建街,比起今日熙熙攘攘的中正路,重建街顯然清幽許多,然而此處才是真正的淡水老街,是許多淡水知名政經圈名人居住之處,在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是淡水最繁榮的地區。自重建街回頭一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美麗景致一覽無遺,也是畫家林玉珠與作家王昶雄的戀愛場景。
      0E4A0826 (18)_調整大小
      福佑宮與觀音山

      林玉珠出生在重建街附近的清水街,清水街有著「米市街」的舊稱,百年前是淡水米店的主要聚集地,林家即是經營米行。林玉珠在就讀淡水女學校時遇見了恩師陳敬輝,身為馬偕牧師的外孫,陳敬輝曾遠赴京都繪畫專門學校接受完整的美術教育,在陳敬輝的悉心指導和林玉珠的努力學習下,林玉珠在繪畫領域逐漸嶄露頭角。
      0E4A0826 (51)_調整大小

      林玉珠在老師的鼓勵下參與臺灣美術界年度盛事-臺灣美術展覽會。1936年,林玉珠的膠彩畫作品《河口的燈塔》與陳敬輝老師的《餘韻》同時入選了第十回的「臺展」。年僅十七歲的少女的作品能夠在當時臺灣畫壇上取得如此佳績,實為淡水增添不少光輝。
      0E4A0826 (54)_調整大小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

      這首由醫師作家王昶雄譜詞的《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早已是臺灣人人琅琅上口的經典臺語歌曲,林玉珠與王昶雄因其老師陳敬輝相識,交往期間兩人常於重建街約會,當年的足跡成就了今日重建街的熱門打卡點-戀愛巷,溫暖且浪漫。
      戀愛巷
      重建街巷弄

      造訪重建街的特色店家香草街屋、九崁28之後,轉進一個不起眼的小巷,這便是通往淡水紅樓時空隧道。
      香草街屋
      0E4A0826 (82)_調整大小

      紅樓阿嬤洪許俸,為淡水留住紅樓
      優美典雅的磚拱迴廊,是那佇立在老街邊坡上的淡水紅樓,這座紅磚砌成的洋樓是淡水的百年地標,曾出現在多幅知名的淡水畫作中。落成於1899年,由富商李貽和建造,1913年由時任淡水街街長洪以南買下,成為在地文人雅士的聚會之處,一時冠蓋雲集,1960年代由德裕魚酥老闆娘洪許俸購入。
      淡水紅樓

      在臺灣經濟飛騰時期,曾有建商前來詢問欲改建淡水紅樓,洪許俸堅決不賣,紅樓不僅是淡水人的共同記憶,更有象徵家族凝聚與福氣的重要意義,最終守住了淡水紅樓,如今淡水紅樓除了作為餐廳, 也與淡水社區大學辦蔬食料理、和重建街香草街屋合作活動,持續用行動守護老淡水。
      0E4A0178_調整大小

      在百年風華的紅樓內飲一杯傳統的茶,換上傳統漢服在國寶級女力代表麗杏老師的帶領下,慢工出細活的用雙手製作線裝書,暫時脫離數位時代的資訊轟炸,以工業時代前的古老技藝,沉澱身心靈。
      線裝書製作
      0E4A0069_調整大小
      0E4A0097-已增強-雜訊減少_調整大小
      0E4A0156-已增強-雜訊減少_調整大小

      海光的日子,王菁的京劇之路
      淡水河畔的海關碼頭,在臺灣國際貿易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1860年臺灣開港後,淡水迎來最輝煌的時代,由觀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的碼頭,是淡水曾做為國際商港的見證物,然而隨著河道淤積,淡水港口逐漸失去功能,繁華落盡。
      0E4A0196_調整大小

      在此之後,如詩般的女聲取代碼頭工人的吆喝,1975年,海軍藝術工作大隊自高雄左營遷至淡水海關碼頭,承載著女性力量和夢想的海光國劇隊與海光國劇訓練班也一起來到淡水河畔的新家,舊港務倉庫成為訓練京劇表演技巧的空間,一個個小海光如王菁老師在此寒窗數載,最終在京劇的舞臺上大放異彩。
      0E4A0250_調整大小
      王菁老師京劇表演

      海關碼頭的舊倉庫,培育出如魏海敏、王海波、沈海蓉等知名京劇演員,演員們在舞臺上翩翩起舞,藉著藝術說故事,挑戰傳統的性別角色,女性不僅僅是背後的支持者,更是舞臺上的主角。以在地文化為基石的淡水女路,將繼續深掘淡水的女性故事,書寫性別平等的未來。
      0E4A0340_調整大小
      上一則
      「陶、藝、山、水」新北市美術館藝文之旅
      陶瓷之都-鶯歌,位處新北市西南角,製陶產業已在此耕耘200餘年,優質的黏土、煤礦資源、便利的水陸交通、緊鄰臺北市等均是鶯歌早年發展陶瓷工業的優勢,全盛時期大大小小的陶瓷工廠幾達千家,林立的煙囪曾是鶯歌重要的城市景觀。如今鶯歌以其深厚的陶藝底蘊與美學聞名,結合2023年啟用的新北市美術館,引領北臺灣的藝術文化。✳️新北市美術館於4/15(六) 先行開放一期戶外園區、圓頂藝術空間,本館尚未開放。由尖山埔街、育英街、重慶街所構成街廓是鶯歌老街的主體,在街景塑造、路口意象與交通指示系統的設計都緊扣陶藝元素,凸顯出鶯歌老街商圈的人文氣息。受臺灣人力與土地成本上升、全球化等因素,鶯歌的陶瓷產業已不復當年盛況,然而許多新世代陶業經營者以創新的異業合作、新的設計思維,帶動鶯歌陶藝復興,打響Made In Yingge的名號。走訪鶯歌老街,街道兩旁老舊的陶瓷廠房多改建為具特色風的陶藝精品店、陶藝家工作室、展售中心,更有不少店家提供手作DIY空間,邀您親自體驗手拉坏,創作別具意義且獨一無二的陶藝品。距老街步行僅10分鐘的鶯歌美食廣場,位於重新改建後的鶯歌公有市場二樓,集結了18間在地美食、異國料理,有麵疙瘩、滷味、羊肉麵、咖啡店、泰式料理等令人食指大動,美食廣場內部空間明亮整潔,更是鶯歌唯一有冷氣的美食街!是炎炎夏日用餐的最佳選擇。(新北市場處 提供) 文化路旁的鶯歌陶瓷博物館,是全國首座陶瓷專業博物館,以清水模、鋼骨架、透明玻璃打造通透與延伸的空間感,是鶯歌絕美的地標建築。陶瓷博物館展示臺灣兩百年來的陶瓷產業發展,從傳統製陶技術到當代精密的陶瓷工業,讓您對陶瓷產業有更全面的視野。館內有專業陶藝研習課程、兒童體驗室;館舍後方還闢有一片綠地與夏季限定的戲水廣場,適合親子同樂。高低錯落的管狀線條,宛若河濱的蘆葦隨風搖曳,坐落於鶯歌溪與大漢溪匯流處高灘地的新北市美術館,取用河邊常見的蘆葦做為設計元素,打破封閉式建築設計,以通透開放的空間融入河岸地景,使美術館園區成為兼具開放性、互動性的美學聚落。設有美術館本館、兒童美術館、圓頂藝術空間、藝術街坊、活力草地、三鶯之心等區域,新北市美術館本館仍在興建籌備終,在4/15(六) 先行開放一期戶外園區、圓頂藝術空間,KICK OFF園區開放活動將持續數週,結合音樂會、實境遊戲、鶯歌美學導覽、工作坊、市集等形式,開箱美術館園區。體驗趣味橫生的廢家電動力小火車、玩「翻翻牆」用牆面拼出自己內心的呼喊。美術館戶外園區設置了數個結合鶯歌陶瓷文化的公共藝術,高達15公尺的橘紅色立坏,以拉坯型態致敬鶯歌的製陶產業,步入坯中,耀眼的陽光從坯頂照下,使場域瞬間帶點神性,循著旋轉樓梯登頂,即能眺望鶯歌與三峽兩地的風景,裡裡外外皆是戶外園區裡最熱門的打卡景點。緊鄰美術館園區,紅白色橋身、有如祥龍飛舞般的三鶯龍窯橋是大漢溪左岸自行車道的景觀橋樑,85公尺的橋身橫跨了鶯歌溪,採用鋼構桁架表現方式,配合橋身內木雕歷史之人文背景,騎單車將過時,陽光透過橋身產生美麗的光影流動。由鶯歌國民運動中心租借Youbike公共腳踏車,沿著自行車道向西南騎乘,前往新北的盡頭大漢溪自行車道平緩好騎,途經南靖藝術河濱公園更是枝繁葉茂,此處特別設計了S型車道增添騎乘樂趣,以長焦鏡頭拍攝更顯優美。在騎乘約莫20-25分鐘後,眼前的大漢溪越顯開闊,進入了鶯歌山水步道。鶯歌山水步道位於新北與桃園的交界地帶,眼前平靜無波的湖面是鳶山堰,供應數百萬新北市民的民生用水,並與後方的三峽地標-鳶山,合築出一派田園風光,在黃昏時分登山小丘陵上的觀景平臺,等待夕陽將湖光山色渲染成金,享用這份遠離喧囂的美麗景致。
      下一則
      微笑山線-山林茶香日
      古稱三角湧的三峽,是由三峽河、大漢溪、橫溪匯流成的三角平原,三峽自清代起即是新莊與桃園大溪之間的水陸交通樞紐,三峽山區豐富的山林資源如大菁、樟腦、煤礦、茶葉等使三峽持續興旺,繁盛的商業活動造就了三峽老街的風華。來到三峽旅遊,首站拜訪清水祖師廟,欣賞經藝術家李梅樹整建後的東方藝術殿堂,在巴洛克式的老街品嘗美食後,沿著橫溪向山區前進,在微笑山線的成福山地區來場山徑探索、體驗從採茶到品茗的產業之旅。香火鼎盛的三峽清水祖師廟,草創於1769年,主祀起源於泉州安溪的清水祖師,廟宇以「五門三殿式」形制建造,1947年由時任三峽代理街長、藝術家李梅樹主持修復工程,邀請臺灣美術界、書法界、雕刻界、建築界的翹楚參與,在無數信徒與匠師們的犧牲奉獻,以精湛的工藝,成就了不朽的廟宇藝術,被譽為「東方雕刻藝術殿堂」。緊鄰清水祖師廟的三峽老街,自清代以來即是重要的商業中心,如今三峽老街的街屋主要是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洋樓建築,巴洛克式的牌樓與綿延不盡的紅磚拱廊是三峽老街標誌性的景象,也是三峽過往榮景的證人。三峽老街匯聚了古蹟、美食和文化元素,街道上滿是了樟腦、染布、茶莊、中藥店和雜貨店,皆為清代、日治時期三峽地區的主要產業。走在古樸的老街中,買塊遠近馳名的三峽金牛角、品嘗古早味豆花,感受三峽的舊時氛圍與風華。駛入110號公路,由西向東沿著橫溪逆流而上,約莫20分鐘的車程即可抵達成福山步道,來場生態與產業之旅。成福山屬於新北市微笑山線的一環,與長壽山、十八羅漢奇岩、石門內尖山等群峰連成一線,組成土城與三峽的區界稜線。新北市微笑山線攜手天芳茶行,邀請大小朋友到三峽成福,在大自然環繞的小徑當中,認識茂密森林內植物的故事,並走入茶園,親自參與採茶、製茶到品茗的過程!三峽成福地區緊鄰橫溪,是新店安坑與三峽老街間的中繼點,鄰近的九鬮曾是茶菁交易中心,早年甚至比三峽老街還要熱鬧,「九鬮」這個特殊的地名來自為清代拓墾時,以「捻鬮」(抽籤)的方式進行土地的開墾分配,此地抽到第九股故被稱為「九鬮」,日治時期此地曾鋪設過輕便鐵道。跟著導覽老師漫步於成福路203巷,老師細數三峽山區的豐富生態,如晚上的煙火-碎花棋盤腳、平地四大神木(樟腦、榕樹、茄冬、楓香)、翡翠樹蛙等等的趣味知識與生活運用。以生動活潑的解說方式引領大家分辨青楓/楓香、千年芋/姑婆芋、筆筒樹/桫欏等森林內常見的植物。沿途經過成福煤礦場,是由三峽在地望族於1916年創辦,煤礦曾是三峽十分重要的產業,成福煤礦場的採礦事業於1983年結束,煤礦場辦公室、礦坑口土地公廟、煤礦宿舍等建築仍保留至今。下雨了!拿起姑婆芋當雨傘,成為森林裡的小龍貓。自日本時代開始製茶,三峽天芳茶行至今已交棒予第五代,是三峽在地的製茶世家,三峽的茶葉產業萌芽自200多年前,多山的地形與潮濕的氣候提供了茶園良好的環境,日治時期三峽茶曾以「日東紅茶」品牌在國際上紅極一時,1949年三峽被規劃為綠茶產區,全盛時期佔臺灣綠茶總產量超過4成,最為出名的產品即是「龍井」與「香片」。1950-70年代,製茶與採煤礦是三峽山區經濟發展的兩大火車頭,甚至有不少礦工下班後會到茶園兼職採茶補貼家用,1990年代受到進口的低價茶葉擠壓,三峽茶產業日趨沒落。天芳茶行在這波衝擊之下仍持續經營,透過製茶競賽、優良茶競賽闖出新天地,至今已榮獲16次碧螺春比賽冠軍。如今的三峽茶以碧螺春、龍井最為知名,另有蜜香紅茶、白茶、包種與東方美人等等。將沸水注入茶碗,讓茶葉緩緩在熱水中舒展開來,溫暖茶湯療癒身心。「三連拍喔三連拍喔!」,來三峽旅遊的標準三連拍姿勢:一心(💚)二葉(✌️)三角湧讚(👍),趣味呈現三峽的茶葉採摘文化。戴上斗笠、提起採茶籃,進入茶園尋找「一心二葉」,三峽的茶樹為青心柑仔種,色綠味甘,最適宜製作龍井茶,青心柑仔每週可採摘一次嫩芽,比起包種與文山須40天,清心柑仔可謂是最適合採茶體驗的樹種,尋找茶園內一心二葉狀的嫩芽,小心翼翼地將每片茶葉親手收入簍中,製成最甘甜的茶湯。炒菁、揉捻、烘乾是製作綠茶的關鍵步驟,每個階段的溫度和時間掌控都對最終的茶葉品質產生深遠影響,這些細節是製茶師傅寶貴的知識和經驗所在。運用炒菁後的茶葉排列出可愛的圖案,在經揉捻過後獲得自己手做的好茶,讓茶香隨著三峽山區的雲霧蔓延。
      也許你想看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