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三重水岸銀髮慢遊

定位點
新北大都會公園
行程類型:
捷運旅遊、單車追風、銀髮樂遊、戶外踏青
旅遊天數:
一日遊
適合對象:
大眾、單車族、銀髮族

推薦路線

Day

      遊程介紹

      定位點
      三重區是許多外縣市移民落腳雙北之地,各地的移民帶來各自家鄉的事物,造就三重多樣的文化風景,在臺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業社會的過程中,三重成了黑膠唱片的製造重鎮,也帶動了臺灣影視產業的發展,人口也在短短30年間暴增了十倍,成為新北的人口大區。在風和日麗的午後,前往空軍三重一村尋找舊時代的光影,越過河堤漫步於忠孝碼頭與鴨鴨公園之間的水岸,欣賞城市的天際線、觀察水鳥生態,進到新北大都會公園,走上辰光橋欣賞新北都會的璀璨的夜景。
      空軍三重一村


      「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空軍三重一村內圍牆上的標語,勾起了壯年族群與銀髮世代的年少記憶,鄰近淡水河畔的空軍三重一村,於2006年登錄為歷史建築,是新北市眷村類文化資產的首例。空軍三重一村起源於日治時期,日軍在此地興建6座防空砲臺防禦盟軍的空襲,1953年以防砲陣地為中心興建眷村供空軍軍眷居住,2000年代在都市更新時一度面臨拆遷命運,後在民間人士的奔走與公部門支持下,空軍三重一村得以實體的形式全區保留。

      空軍三重一村
      空軍三重一村

      今日的空軍三重一村已蛻變為新北市眷村文化園區,推動眷村文化的保存和推廣,並活化眷村建物,引進在地商家與創作者進駐,讓三重一村成為三重首屈一指的文化重鎮。
      空軍三重一村
      空軍三重一村

      前身是防砲陣地的三重一村,在進行修復時也將連結各陣地的地下甬道疏通,隨著園區重啟再度開放,每日都有定時導覽的時段,戴上頭盔,跟著導覽員走入地底下的眷村,感受那兵馬倥傯的大時代。
      空軍三重一村

      步出空軍三重一村,堤防外頭即是忠孝碼頭,8支彩色固定樁是其正字標記,樁頂的雁鴨造型風速計呼應了鄰近華江雁鴨保護區。忠孝碼頭與淡水河對岸的大稻埕相望,向臺北市的方向望去,新光大樓、臺北101等城市地標盡收眼底,隨著太陽的角度逐漸西斜,倒映於淡水河的城市也由藍轉金,拿起相機,記錄城市午後的光影變化。
      忠孝碼頭
      忠孝碼頭

      沿著河岸漫步,接連穿過忠孝橋、中興橋等二座大橋後即來到鴨鴨公園,鴨鴨公園位於新店溪、大漢溪匯流入淡水河之處,兩溪夾帶的泥沙沉積於此,形成多座河中沙洲,豐富的水生動植物提供穩定食物來源,讓此地成為水鳥們的天堂。鴨鴨公園設置了三座不同種類的Q版水鴨造景,一邊看立牌解說,一邊觀賞水鴨悠閒划行。
      鴨鴨公園

      穿過新北大橋後進入二重疏洪道,登上連接二重疏洪道左右兩岸的辰光橋,等待萬家燈火點亮城市。辰光橋是2018年啟用的新景觀橋,是新北市打造的五座(日、月、星、辰、龍)水岸行人/自行車景觀橋之一。
      新北大都會公園

      辰光橋以雙層雙曲線的橋臺套疊結構營造觀景平臺,蜿蜒的橋體就如銀河般象徵了牛郎織女重逢的路徑,辰光橋設有5處夜間星座光雕、3座無障礙電梯、4處緩坡式牽引道及7處星雲鵲鳥棚架等,向北可眺望觀音山與新北大都會公園、向南可眺望新北大橋,在晚風輕撫的橋上,享受三重最美的夜景。
      新北大都會公園
      上一則
      興客新客,新北客家文旅
      400多萬的客家裔臺灣人,是僅次於閩南人的臺灣第二大族群,數百年來客家人在臺灣的發展,深刻影響了臺灣社會的各個層面,客家族群的節日、信仰、飲食已成為臺灣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新北市約有55萬客家居民,是僅次於桃園市,全國客家人第二多的縣市,這趟就讓我們走訪新北市的客家景點,體驗在地客家文化!香火鼎盛的新莊廟街,是新北廟宇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清雍正、乾隆年間,新莊是大臺北地區的經濟與政治中心,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紛紛在新莊插旗拓墾,興建於1780年的廣福宮,是潮州系客家移民在北部地區興建的第一間廟宇,也是今日新莊唯一的國定古蹟,主祀巾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又稱三山國王廟,廣福宮保存狀況良好,立於鬧市的街屋型的建築,見證了客家移民在大臺北地區的拓墾歷史。書院做為私人興辦的教育機構,是古代知識分子受教育的途徑之一,來自福建汀洲的客家人胡焯猷,在清雍正年間來到臺北發展,貢生出身的胡焯猷有感於北臺灣文風未起,有志於學者需遠赴至彰化就讀,便將自身大半輩子的積蓄捐出,在今新北五股地區設立義塾供臺北子弟就學,此舉受淡水同知的認可,取諸葛孔明的家訓「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定名為明志書院,是為北臺灣第一座書院,有「北臺首學」之美譽,與學海書院、登瀛書院並成臺北府城三大書院,是新北的教育文化地標。新北市客家文化園區坐落於人文燴萃的三峽,醒目的土樓建築是文化園區的地標,館舍建築汲取客家傳統建築元素,將望樓、通廊、水圳等融入園區設計,結合現代建築空間機能,在方圓、高低、曲直之中,建構新北都會客家歷史記憶與族群文化場域的精神堡壘。展覽細膩的融合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思維,推廣客家族群的文化、飲食、語言與音樂,園區內的裝飾與網美牆以客家花布為底蘊做設計,並極富巧思的運用芭比娃娃賦予客家服飾新生命,展現客家美學文化。客家文化園區假日不時會舉辦各種客家DIY體驗活動,親手縫製花布祈福燈、體驗藍染之美、手作桐花相框、製作擂茶等,適合闔家大小親子共遊。因河運、染布、茶葉與樟腦興起的三峽老街,自清朝以來即為繁榮的商業大街,客家人與閩南人皆來此地競逐,日治時期經街道整頓後,新洋樓日漸興起,綿延的紅磚拱廊與巴洛克式牌樓,形成三峽老街今日獨特的意象,上百間街屋開滿了染布店、中藥店、雜貨店與茶莊,漫步於三峽老街,一碗古早味手工豆花、一口外酥內軟的金牛角,是實實在在的美好滋味。
      下一則
      河海音樂季:淡水漁人碼頭
      淡水,曾是19世紀臺灣開港後最繁華的港口,如今以豐富的歷史古蹟、特色小吃、浪漫夕陽聞名,是新北最熱門的觀光景區,名列「台灣觀光100亮點」之一。夏季造訪淡水,從捷運淡水站出發,搭配老街漫遊、單車追風或搭乘淡海輕軌,一路逛到漁人碼頭,參加「河海音樂季」。當夕陽緩緩落入海平面,金紅晚霞染滿天空,現場Live演出接續登場,用音樂點燃熱情,一起嗨到星光滿天!搭乘捷運來到淡水站,車門一開,觀音山的壯闊山景映入眼簾,迎面而來的海風,瞬間拂去城市的喧囂與壓力。走出捷運站,轉個彎就是熱鬧的淡水老街。從淡水經典的阿給、魚酥、鐵蛋,到藏身巷弄的古早味餅舖、北海岸特有的石花凍,再到近年不斷推陳出新的創意料理,樣樣誘人。在港邊找間小店坐下來,一碗刨冰、一杯冰咖啡,是夏日限定的淡水享受。沿著金色水岸自行車道,騎向淡水漁人碼頭,途經淡水紅毛城等古蹟,感受歷史餘韻。遠望淡水河左岸的觀音山、臺北港,在傍晚前抵達淡水漁人碼頭。位於淡水河出海口右岸的淡水漁人碼頭,舊名淡水第二漁港,碼頭設計巧妙,能隨潮汐浮動,最多可停泊150艘漁船,景象壯觀。沿著原木棧道漫步賞景,欣賞淡海夕照的絕美景緻。📽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在淡水漁人碼頭設立了觀光即時影像,不間斷直播漁人碼頭的美景!漁人碼頭的地標,無疑是橫跨港口的「情人橋」,這座於2月14日情人節啟用的單面斜張橋,全長165公尺,以白色風帆造型設計,優雅地橫跨港口,連接原木棧道與觀光漁市,與港內停泊的漁船相映成趣,營造濃厚的海港風情。隨著夕陽為橋身鍍金,港灣裡的船影隨波搖曳,浪漫氛圍漫延整座海港。在站情人橋向市區望去,建造中的淡江大橋氣勢恢弘,由「曲線女王」知名建築師札哈·哈蒂所設計,高達211公尺高的單塔不對稱斜張橋,完工後將連結八里與淡水,是漁人碼頭的明日之星。位於碼頭東南東的漁人舞臺,是全臺第一座海港livehouse,以觀音山與淡海夕照為天然背景,是臺灣原創音樂的搖籃之一,透過海洋獨立音樂大賞與固定的展演,孕育出眾多優秀的臺灣音樂人才。在淡水金色海岸的映襯下,樂團們接力登上漁人舞臺,奏響屬於夏日的篇章。作為新北市河海音樂季三大主舞臺之一,這裡匯聚原創樂團的聲音與創作力,並結合多元市集與美食餐車,讓樂迷、旅人盡情沉浸於樂團們精彩的演出,是臺灣夏日必訪的音樂盛典​​​​!熱力四射的河海音樂季落幕後,搭上淡海輕軌與漁人碼頭道聲再見,水藍色的列車在夜色中穿梭於淡水海濱與里山,是時候「閉上眼睛一下下」,讓激昂的心緒靜靜沉澱,在心底反覆回味淡水的風景與音樂季的餘韻。
      也許你想看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