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淡碇古道三重奏

定位點
淡蘭古道南路
行程類型:
登山健行、戶外踏青、懷舊老街
旅遊天數:
一日遊
適合對象:
大眾、背包客

推薦路線

Day

      遊程介紹

      定位點
      石碇區為處新北市地理的中心點,是翡翠水庫主要的集水區,也是淡蘭古道南路的重要路徑,石碇老街周遭有許多平易近人的步道,適合全家大小一起漫遊。從淡蘭吊橋出發,連走外按古道、烏塗溪步道、四分子古道,沐浴在綠意盎然的山徑,再到北宜公路上的蜜蜂園、茶園認識蜜蜂生態與品茶,感受在地產業的無限生機。
      淡蘭吊橋

      立於淡蘭吊橋橋頭的雙扇蕨,標誌出此處為淡蘭古道的重要景區,淡蘭吊橋紅色的橋身橫跨石碇溪,涼亭與石板造景模擬了當年水運碼頭的情景,走過吊橋後進入外按古道,在高大的國道五號高架橋下前行,前往石碇老街。
      淡蘭古道標示
      淡蘭吊橋

      淡蘭古道南路被稱作「茶路」,19世紀中葉,臺灣開港後,茶葉成為臺灣重要的國際出口商品, 臺北至宜蘭之間廣大的山地成了茶葉生產重鎮,山谷間的各個聚落成為茶商的貿易據點。石碇、坪林地區的文山包種茶沿著淡蘭古道南路與景美溪水路交通網,將茶葉送往木柵、景美、艋舺,並在大稻埕經加工包裝後,從淡水出海銷售至全世界。
      淡蘭古道石碇外按古道
      古道上的貓

      外按古道的終點-石碇老街是石碇地區發展最早的區域,以石砌橋墩所搭成的萬壽橋劃分成東西兩街,老街上的百年豆腐店、特殊的吊腳樓建築以及不見天街,都是石碇的經典景點。路過校齡超過120年的石碇國小,反映出早年石碇採煤時期的人丁興旺。
      淡蘭古道南路
      淡蘭古道

      通過石碇國小後,接上沿烏塗溪左岸而築的烏塗溪步道,步道與碇格路大致平行,全長約兩公里且起伏平緩,沿途竹林夾道,有相思木、桐花、幹花榕、酸藤、山蘇、九芎相隨,護漁政策讓河流保有多樣的魚種,水質清澈透明,生態系統豐富多樣。
      大板根
      烏塗溪步道
      烏塗溪步道

      四份子古道是聯通四份子與月扇湖的山徑,古道能見到許多歷史遺跡,如石板橋、石造古厝、土地公廟等等,也能見到茶園、梯田、竹筍園等景觀。
      四分子古道-石板橋
      四分子古道
      四分子古道-土地公廟
      四分子古道-石頭屋


      石碇山明水秀的環境,吸引了許多愛好山林生活的人們來此建設家園,走完石碇三大山徑後,來到距離石碇老街車程約5分鐘的碧禧工坊,在養蜂人家的帶領下,穿上專業的防蜂衣,進到蜂蜜的家園,在數百隻蜜蜂飛舞的園區,近距離觀察蜜蜂的生態,深刻理解蜜蜂們對於世界生態系的重要性。

      碧禧工坊
      碧禧工坊
      碧禧工坊

      北宜公路是連接台北與宜蘭的公路,全長58公里。北宜公路的公路運輸功能取代了傳統的交通路徑-淡蘭古道,也形成了許多新聚落,新的交通路線帶來車流人流,也讓許多產業移至公路邊上,旺萊製茶園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專注於茶葉栽種的旺萊,在掛滿特等獎匾額的茶屋享用茶園主人泡的好茶,靜靜欣賞絕美的茶園風景。
      旺萊茶園
      旺萊茶園
      旺萊茶園
      上一則
      淡水女路-在紅樓裡聽女聲
      來淡水走一趟由姯指引的深旅行,從淡水媽祖旁的巷弄走上重建街,看畫家林玉珠與作家王昶雄的浪漫故事、至百年紅樓看見女力對於傳承的堅持並親手製作線裝書、於斜陽下的海關碼頭欣賞京劇的唱念做打。在優雅的女性導覽員引領之下,開啟一場身臨其境的滬尾文化之旅,聆聽淡水的女性故事。淡水媽祖與兩個老街自福佑宮旁的古巷起程,主祀媽祖的福佑宮與鄞山寺、龍山寺、清水巖合稱淡水四大廟。媽祖是臺灣人最熟悉的女神,是淡水航運的守護神,象徵古代女性的堅韌和慈悲,福佑宮擁有眾多傳奇故事,相傳淡水媽祖在清法戰爭滬尾之役、二次世界大戰時皆顯神蹟,守護了淡水地區的安全。福佑宮同時也是淡水兩條老街-重建街與中正路的交會之處,見證了淡水城鎮兩百多年來的發展。畫家林玉珠的重建街之戀踏著循山勢而建的階梯,來到淡水最初的商業街-重建街,比起今日熙熙攘攘的中正路,重建街顯然清幽許多,然而此處才是真正的淡水老街,是許多淡水知名政經圈名人居住之處,在十九世紀中至二十世紀初是淡水最繁榮的地區。自重建街回頭一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美麗景致一覽無遺,也是畫家林玉珠與作家王昶雄的戀愛場景。林玉珠出生在重建街附近的清水街,清水街有著「米市街」的舊稱,百年前是淡水米店的主要聚集地,林家即是經營米行。林玉珠在就讀淡水女學校時遇見了恩師陳敬輝,身為馬偕牧師的外孫,陳敬輝曾遠赴京都繪畫專門學校接受完整的美術教育,在陳敬輝的悉心指導和林玉珠的努力學習下,林玉珠在繪畫領域逐漸嶄露頭角。林玉珠在老師的鼓勵下參與臺灣美術界年度盛事-臺灣美術展覽會。1936年,林玉珠的膠彩畫作品《河口的燈塔》與陳敬輝老師的《餘韻》同時入選了第十回的「臺展」。年僅十七歲的少女的作品能夠在當時臺灣畫壇上取得如此佳績,實為淡水增添不少光輝。「阮若打開心內的門,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雖然春天無久長,總會暫時消阮滿腹辛酸。」這首由醫師作家王昶雄譜詞的《阮若打開心內門窗》,早已是臺灣人人琅琅上口的經典臺語歌曲,林玉珠與王昶雄因其老師陳敬輝相識,交往期間兩人常於重建街約會,當年的足跡成就了今日重建街的熱門打卡點-戀愛巷,溫暖且浪漫。造訪重建街的特色店家香草街屋、九崁28之後,轉進一個不起眼的小巷,這便是通往淡水紅樓時空隧道。紅樓阿嬤洪許俸,為淡水留住紅樓優美典雅的磚拱迴廊,是那佇立在老街邊坡上的淡水紅樓,這座紅磚砌成的洋樓是淡水的百年地標,曾出現在多幅知名的淡水畫作中。落成於1899年,由富商李貽和建造,1913年由時任淡水街街長洪以南買下,成為在地文人雅士的聚會之處,一時冠蓋雲集,1960年代由德裕魚酥老闆娘洪許俸購入。在臺灣經濟飛騰時期,曾有建商前來詢問欲改建淡水紅樓,洪許俸堅決不賣,紅樓不僅是淡水人的共同記憶,更有象徵家族凝聚與福氣的重要意義,最終守住了淡水紅樓,如今淡水紅樓除了作為餐廳, 也與淡水社區大學辦蔬食料理、和重建街香草街屋合作活動,持續用行動守護老淡水。在百年風華的紅樓內飲一杯傳統的茶,換上傳統漢服在國寶級女力代表麗杏老師的帶領下,慢工出細活的用雙手製作線裝書,暫時脫離數位時代的資訊轟炸,以工業時代前的古老技藝,沉澱身心靈。海光的日子,王菁的京劇之路淡水河畔的海關碼頭,在臺灣國際貿易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1860年臺灣開港後,淡水迎來最輝煌的時代,由觀音石或唭哩岸岩交丁相砌而成的碼頭,是淡水曾做為國際商港的見證物,然而隨著河道淤積,淡水港口逐漸失去功能,繁華落盡。在此之後,如詩般的女聲取代碼頭工人的吆喝,1975年,海軍藝術工作大隊自高雄左營遷至淡水海關碼頭,承載著女性力量和夢想的海光國劇隊與海光國劇訓練班也一起來到淡水河畔的新家,舊港務倉庫成為訓練京劇表演技巧的空間,一個個小海光如王菁老師在此寒窗數載,最終在京劇的舞臺上大放異彩。海關碼頭的舊倉庫,培育出如魏海敏、王海波、沈海蓉等知名京劇演員,演員們在舞臺上翩翩起舞,藉著藝術說故事,挑戰傳統的性別角色,女性不僅僅是背後的支持者,更是舞臺上的主角。以在地文化為基石的淡水女路,將繼續深掘淡水的女性故事,書寫性別平等的未來。
      也許你想看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