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漫遊山海線,雙溪貢寮低碳輕旅行

定位點
落羽松林與溪流造景
行程類型:
單車追風、鐵道旅行、戶外踏青、懷舊老街、秘境美拍
旅遊天數:
一日遊
適合對象:
大眾、單車族、背包客

推薦路線

Day

      遊程介紹

      定位點
      「漫遊山海線」著眼於低碳旅遊,整合牡丹十三層親水公園、雙溪落羽松秘境、魚行驛站及貢寮環保公園,以鐵路、公車、自行車等綠色運具連接遊憩據點,並以統一的橘色指標牌為視覺設計,串起東北角青春山海線與猴硐礦業聚落。從古樸的雞母嶺出發,造訪漫遊山海線上各個重要景點,深度探索雙溪與貢寮的魅力。
      楓香與落雨松交織的十三層親水公園

      位於貢寮區西北山林地的雞母嶺,是座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樸山村,曾是淡蘭古道北路上的重要據點,這座雉雞、竹雞成群的山嶺,在先民在辛勤的拓墾下,曾開闢出廣達200甲的水梯田,是雞母嶺最具代表性的景觀。
      層層堆疊的水梯田,好天氣時能見到東海

      臺灣進入工商社會後,雞母嶺與臺灣多數農村面臨一樣的挑戰:人口外流。1987-1991年,雞母嶺逐漸廢耕水梯田,農村隨之凋敝。不捨家鄉產業沒落的蕭家兄弟,決定回到雞母嶺,進行水梯田復育、整理聚落周遭的古道與埤塘。
      遇見雞母嶺採預約制,詳見遇見雞母嶺官方網站
      心型梯田美拍

      蕭家復育水梯田的努力也獲得水土保持署的支持,協助擴大水梯田景觀復育,讓雞母嶺再展風華。
      蕭大哥解說水梯田的稻米

      跟著蕭大哥穿梭在山村裡的保甲路,探訪廢耕之後出現的次生林。走上歷史交會點,在淡蘭古道山境上,踏尋過往的足跡,展望未來復甦的風景。
      歷史交會點路牌
      雞母嶺石刻
      以雙扇蕨為標誌的淡蘭古道路標

      使用筆筒樹枝古法製作的磨泥器,將57號地瓜磨成泥,製作美味可口的蕃薯粿。享用樸實美味的割稻飯,細細品味雞母嶺的山林生活。
      使用筆筒樹製作的器具削蕃薯
      品嚐豐盛的割稻飯
      擺滿桌的美味割稻飯

      從雞母嶺到牡丹,來到漫遊山海線的第一站:十三層親水公園(三貂親水公園)。位於牡丹溪中游,鄰近燦光寮古道、金字碑古道,周圍山林綠樹環抱,綠意盎然。在封溪護魚的政策下,牡丹溪孕育出豐富的水生動植物,如苦花、溪哥、石賓等魚類,是夏日消暑好去處。
      十三層親水公園的水利工程
      十三層親水公園的山川美景
      十三層親水公園解說牌

      落羽松秘境位於牡丹至雙溪之間的鐵道旁,位於市道102號與五分街交界處,原為臺鐵改道後遺留的腹地,現種植有大片的美麗的落羽松,並設有無障礙坡道、架高的觀景平臺。因緊鄰現有臺鐵軌道,可捕捉臺鐵各型列車從落羽松林旁呼嘯而過的畫面,是鐵道迷必訪的夢幻景點。
      騎乘腳踏車自雙溪到落羽松秘境
      新自強號通過落雨松秘境
      撐傘漫步落雨松秘境

      魚行驛站位於雙溪區魚行里,是臺2丙線上行經雙溪、貢寮間的必經之地,1970年代為煤礦場倒煤渣之灘地,後因公路開通回填成綠地。魚行驛站現整合土地公廟、瞭望臺與座椅,可欣賞蜿蜒的雙溪與群山環繞的景色。
      魚行驛站入口意象
      坤溪福德祠

      貢寮環保公園位於貢寮老街西側,與貢寮火車站隔著雙溪相望。貢寮環保公園以原自然地貌為基底,重新設計景觀步道與排水道,串聯整體園區動線,成為漫遊山海線上的休憩亮點。
      貢寮環保公園橘色指標
      傍晚被夕陽染金的落羽松

      落羽松是貢寮環保公園的一大特色,搭配黃金風鈴木及原生喬木構成四季景致。每逢秋冬,池畔落羽松披上紅妝,與生態滯洪池相輝映,是公園最迷人的畫面。
      水面倒映落羽松與水岸邊的長椅
      落羽松林與溪流造景

      參觀完漫遊山海線的四大景點,旅程的最後來到貢寮環保公園旁的貢寮老街,入口處立有Q版山豬圖案的牌樓迎接旅客。貢寮舊稱槓仔寮,「槓仔」為巴賽族語的「陷阱」一詞,牌樓上的山豬圖案即是傳遞了此原住民狩獵文化。
      貢寮老街牌樓與紅色的貢寮大橋
      漫步貢寮老街

      貢寮老街曾是淡蘭古道北路的重要商業據點,但在北迴鐵路、新公路開通後逐漸沒落。近年來在地方創生計畫的推動下,貢寮老街陸續開設了有機書店、咖啡店、文創空間及工作坊,為老街注入嶄新的活力。走進貢寮街有機書店,細品一杯暖飲,任由時光靜靜流轉。
      貢寮老街的淡蘭古道標誌
      貢寮老街有機書店-甜點與飲品
      貢寮老街有機書店店貓
      上一則
      雙溪夏日荷花季,賞花、戲水、老街散策
      趁著豔陽尚未高照的夏日早晨前往雙溪荷花園賞花,一朵朵桃粉色的荷花自稠密的荷葉間探出頭。與嬉戲的孩童在水塘邊的田埂擦肩,一個為了尋找賞花的最佳點位、一個為了凝望晶瑩的水珠從葉緣滑落,掬著一把又一把的池水向荷花田潑灑過去,一併澆滅了暑氣。將所有理想角度都納入相機後,還有園子口的農夫市集、荷花季系列手作DIY,人聲鼎沸,熱鬧十分。而後前往軟橋段親水公園戲水、散步,飢腸轆轆時,正好在附近的雙溪老街飽餐一頓,漫步老城區,感受歲月凝滯的恬靜,飽腹後一覽連舉人古厝、莊貢生古厝的中式建築美學,在古樸迷人的題字、雕刻中,一窺當年的文化狀態和社會期許。▲ 6 月中花況約三成,許多荷花含苞待放,花季一路持續至 8 月。新北市規模最大荷花田 把握夏日限定美景行駛於雙柑公路上兩側花田遍布,新北市規模最大的荷花田即坐落於雙溪,雙溪荷花園推行友善耕作已有十多年,規模達 7.5 公頃,除了蓮花田兩大代表:荷花及睡蓮,園內還栽植了大賀蓮、牡丹蓮、香水蓮、霸王蓮、百葉蓮等多樣品種。季節限定美景在 6 月拉開序幕,陸續綻放直至 8 月。▲ 零錢包絹印DIY,將顏料塗抹在絹板上方,使用刮版將顏料由上至下刮勻。「雙溪荷花季」在六月中旬正式展開,水塘中花苞遍布,讓人不禁盼起盛夏滿開的景況。園方準備了系列手作DIY配合花季活動,從製作宮廷小點荷花酥、體驗孔版印刷零錢包絹印,到創作荷花造型的輕質土盆栽,許多家長陪伴孩子一同參與。帶著自己完成的作品走在農夫市集的廊道上,忍不住一手捧著豆花、一手揣著蜂蜜水,想盡辦法抵禦溽暑的來臨,攤位擺放著在地小農自種的有機蔬果、蛋品、漬物,在談天和兜售錯雜的喧鬧中,方能體會這樣悠閒生活裡,雙溪人民的溫和與善良。▲ 軟橋段親水公園入口隱身在馬路邊,建議停妥車輛再步行至此。消暑好去處 清可見底的戲水秘境軟橋段親水公園以生態工法建置,入口即在基福公路平林段旁,沿著石階往下走,眼前豁然開朗,嫩綠的草坪映入眼簾,草坪末端建有便於下水的階梯。平林溪封溪禁漁有成,如今水質清可見底,還有魚群優游,以常見的溪魚苦花、石賓為多數,此處已成為全家戲水、野餐的好去處。戲水之餘,仍要留意化學性防曬乳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影響,可能造成生態累積,甚至影響水中生物內分泌系統。防曬乳不離身的炎夏,在接觸自然水域時不如選擇海洋友善防曬乳,或單純享受陽光吧!▲ 草坪盡頭有石階可以入溪,溪流清淺,許多魚兒優游其中。漫步恬靜的雙溪老街 探遺址、吃美食戲水後飢腸轆轆,不妨到鄰近的雙溪老街覓食。有別於深坑老街、平溪老街的嘈雜,雙溪老街的氛圍替老城區添了一股寧靜的生活感。漫步其中,撞見轉角處以紅磚砌成的百年打鐵舖、發現掛上「林益和藥房」招牌的雙層洋樓中藥行,端看建築外觀好似歲月凝滯,探身其中才會察覺一切都還穩健地轉動著。▲ 百年打鐵舖見證了臺灣自農業社會一路走來的歷史。雙溪公有市場匯集了多數人潮,可見隱藏美食環繞四周,無論是表皮彈牙、帶有青草香氣,內餡包裹滿滿蘿蔔絲的草仔粿,還是備有數十種配料可供挑選的傳統雪花冰,少了精緻的裝潢,仍有著讓在地居民及遊客齒頰留香、一訪再訪的踏實魅力。▲ 長安老街末端,便是雙溪渡船頭,亦是平林溪、牡丹溪匯流處。長安老街末端為雙溪渡船頭遺址,清朝時為淡蘭古道的交通樞紐,為雙溪小鎮造就一段繁華的時日,全盛時期的長安街商店雲集,米店、布莊、旅社、中藥行皆毗鄰於此。▲ 「連舉人古厝」的左右兩側門上刻有「出忠」、「入孝」字樣。古厝巡禮 從百年古宅探雙溪過去在渡船頭附近,還有間百年古宅「連舉人古厝」,正廳門上懸掛著大大的「文魁」匾額——從前取得功名後多會前往謝祖,此時地方官會進匾以示嘉勉,透過懸掛匾額也能顯示家族的科舉地位。清同治五年(西元 1866 年)連元喬的後代連日春赴福州應鄉試,高中丙子科舉人,為雙溪區第一位舉人,因此其宅邸被尊稱為「舉人厝」。這塊「文魁」匾額,便是福建巡撫丁日昌於西元 1876 年所立。▲ 「莊貢生古厝」牆面上有許多富含寓意的石雕,可見前人的祝福與期許。明治34年(1901年),莊廷燦赴福建漳州府參加清朝科舉中了貢生,返鄉後為了作育英才,偕同當地舉人連日春一同創立「梅竹園」私塾,當地人將莊廷燦祖居稱為「莊貢生古厝」。莊家古厝背山面水,為閩式建築三合院形式,左右設有圓形石窗並雕飾竹節窗櫺,還有蝙蝠環繞,充滿福氣與高風亮節的意味。▲ 「莊貢生古厝」石窗上雕飾竹節窗櫺,還有蝙蝠環繞,充滿福氣與高風亮節的意味。這些百年古厝完整呈現石砌原貌,大致保存良好,歲月之痕下仍可見雕琢上的細緻,透過後代的解說,窺見雙溪文風鼎盛的過去,在時光汰選下留存的老街、老宅邸故事,便等待遊人透過雙腳逐一探尋。
      下一則
      三峽藍染 DIY
      慢遊三峽,細細品味廟宇老街文化、藍染藝術,以及在地素人文創與美麗的山光水色。三峽深度行旅(包含甘樂文創、巷弄散步路線介紹、三峽歷史人文巡禮) 漫走清水街,路經日治時期起造的清水石拱橋,當地居民三兩漫步於河岸,也融入成為悠悠的三峽河岸風景。三峽老街範圍分布於清水街、民權街、民生街等,其中位於民生街與清水街之間的平行小弄是秀川街,因其緊鄰清水溪,加上碼頭在宰樞廟前,早期發展繁盛,且大致上仍保持古早街道形式,頗具老街原味風情。清水街上有個特別的地方值得一訪,位於三峽溪畔,門前柳樹飄逸的「甘樂文創」,一個提供音樂表演、藝術創作展覽、文創藝品展售、在地刊物發行與美食佳餚的複合文創空間。創辦人林峻丞利用百年古厝與古董家具營造出充滿文藝氣息的場所,運用在地人、事、物串起當地人文藝術的連結,更以文化推廣實際幫助、教育了當地的下一代,可說是在地文創與地方發展成功結合的最佳例子。「三峽清水祖師廟」位於清水街底,建於1769年,為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自1947年起由藝術大師李梅樹主持整建,由於堅持手工打造,其建築風格相當細膩精巧。廟宇大量運用木雕、石雕、銅雕及剪黏等工藝技術,其中尤以木作與石作最為精細,被視為清水祖師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成就。
      也許你想看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