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穿越百年三貂嶺生態隧道 漫遊山林秘境美景

定位點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與臺鐵列車
三貂嶺是新北一處與世隔絕的聚落,早期以採媒與挖金礦為主,但停產後因交通不便,讓三貂嶺成為一處祕境。而與一山之隔的牡丹,過往以鐵道相通,百年風華的三貂嶺隧道如今重現光明,以「時光暗線」之名呈現在大眾面前。以簡單的自然工法,保護隧道內的生態環境。牡丹與三貂嶺各自有精彩的故事等著大家挖掘。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與臺鐵列車
牡丹老街走讀
昔日的淘金小鎮,因產業轉移而沒落,新北市雙溪的牡丹車站,猶如山中的一顆珍珠,不與他人相爭,卻擁有樸實無華的原始魅力,在山林健行之後可以到「牡丹老街駐地工作站」來杯山藥奶昔、咖啡,聽聽當地人說故事。
牡丹老街牡丹老街咖啡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舊三貂嶺隧道橫跨雙溪區與瑞芳區,原用途為宜蘭線鐵路隧道,啟用於西元1922年(日治大正11年)。經新北市政府工務局整修為生態友善隧道,利用自然工法,大大保護了隧道內的生態,行進於隧道中,偶會有蝙蝠在頭上飛過,設計師利用水池設計讓洞口從黑到亮,與三貂嶺翠綠山色相映成讓人驚艷的鏡面反射倒影,有機會還能與火車相遇,如同打開潘朵拉的寶盒呈現在你的眼前。
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鏡面水池倒影三貂嶺隧道蝙蝠生態
三貂嶺小鎮漫遊

位於瑞芳山區的三貂嶺曾是煤礦重鎮,擔任四個礦坑的運輸站,自礦業沒落後因交通不便而杳無人煙,三貂嶺因此保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車站宿舍、碩仁國小、民房等斷垣殘壁供人懷想。這幾年陸續有幾間有個性的店入駐,再加上三貂嶺自行車道的開放,串連了牡丹與三貂嶺,讓景點與人文產生了化學變化。
三貂嶺小鎮三貂嶺小鎮特色咖啡館
猴硐遊客中心

猴硐遊客中心經過整修之後,以大紅色的屋頂重新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紅頂設計是希望有聚落紅磚造老房的意象,與自然環境的綠相契合。設計師在外觀設計上以山屋、帳棚為概念,提供山友和自行車騎士更多休憩以及遮蔭空間為出發,強調自然光及風的通透性,中庭採用滲透鋪面,設計低垂之屋頂,除在中庭上方提供遮蔭外,也作為館內外空間區隔的界定;屋頂弧線設計導引雨水集中流洩,呼應自然環境及強調生態循環。
猴硐遊客中心猴硐遊客中心空拍
 
上一則
女力綻放Her story―淡水女路
淡水,身為臺灣最早的國際商港之一,坐擁豐富的文化資產與山海景致,是北臺灣知名的觀光勝地,在1860年代開港通商的淡水,是臺灣與國際交流的重鎮,也促成了臺灣社會多項重要的變革,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便是創立於今日淡水的真理街,由新北市府與淡水旅學堂及新北市社區旅學關懷協會等團體合作的「淡水女路」,發掘在地女力故事,串接淡水別具女性意義的歷史景點,讓我們穿上漢服,到淡水探索那些年的 Her Story。姑娘樓與牧師樓建於1906年的姑娘樓與建於1909年的牧師樓,皆是由吳威廉牧師建造,姑娘樓最初是提供予淡水女學堂校長金仁理姑娘與婦女學堂校長高哈拿姑娘作為寓所,現為真理大學校長室;牧師樓則是吳威廉牧師的寓所,其琴樓作為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之場景而紅極一時,現為真理大學研發中心。兩座建築外觀近似於不遠處的英國領事官邸,皆是迴廊式的紅磚洋樓建築,差別在於外牆裝飾較官邸而言樸素許多。偕牧師娘張聰明與馬偕牧師在新北五股長大的臺灣女性張聰明原名蔥仔,1878年與馬偕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結縭,婚後努力學習,成為了通曉英語的女子學堂老師,當年可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女性,張聰明與馬偕牧師幫助了許多被傳統束縛的臺灣女性,是臺灣女性教育史的重要人物,淡水女路在馬偕故居內以行動劇的方式活潑重現當年張聰明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張聰明在1879年底與馬偕一同踏上了返回加拿大之旅,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印度至中東,在埃及遊覽了金字塔、去了耶路撒冷參觀哭牆,經亞歷山卓到了義大利,參觀龐貝遺跡、羅馬與梵蒂岡,再經由法國、英國最終抵達加拿大,陪同馬偕完成了加拿大的述職與募款之後,再經美國、日本回到臺灣,這段經歷也令張聰明成為首位進行環球旅行臺灣女性。淡水女學堂馬偕自加拿大返回臺灣後,於1884年成立了淡水女學堂,是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為臺灣女性教育的濫觴,女學堂培育出了眾多傑出的女性,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電視劇浪淘沙女主角-丘雅信的原型)、文學家汪李如月皆是畢業自淡水女學堂,另外為了照顧已婚、成年女性的教育,另外成立了婦學堂,堪稱臺灣第一所「媽媽教室」。阿給 あぶらあげ阿給是淡水名聲響亮的小吃,如同永和豆漿一般,阿給已跟淡水畫上等號,而這道著名小吃的發明家是楊鄭錦文女士,與先生楊樹根一同經營小吃店的她,在1965年研發了一種新餐點,她將油豆腐切開後,填入肉燥冬粉,再用新鮮魚漿封口,成了今日淡水美食的代表阿給,阿給來自於日本話「油揚あげ(abura a ge),簡稱あげ(a ge)」,是「油炸豆腐皮」的意思,而令外地人訝異的是,最初阿給外帶時外包裝居然是用報紙包裹,作用是抵禦淡水冬天濕冷的氣候呢!手作線裝書在重建街的老宅--九崁28親手縫製線裝書,重建街的舊名即為九崁街,意旨最初在這裡開設的九間店家,這裡才是正港的淡水老街,早在今天中正路商圈發展起來之前這裡是淡水最繁華的市街,街屋循著山勢蜿蜒而上,至今仍保留了數棟老宅,在網路資訊爆炸時代,回歸最初的紙本書,一針一線,慢工出細活的打造自己的書香世界。「入眼觀音山色秀,朝暉相映畫圖開」,出自於淡水女詩人汪李如月的詩句,在步下重建街往捷運站的方向,看著前方的觀音山與淡水河,與詩人跨時間共感,女性視角的淡水,是臺灣女子教育的起點,是無數傑出女性前輩的養分,從淡水跨出的第一步,成為臺灣社會變革的一大步。
下一則
淡蘭古道:手作步道、紀錄片、書籍
淡蘭古道,是清代往來臺北盆地與蘭陽平原的重要山徑,在臺鐵宜蘭線通車前肩負兩地間的交通重擔。淡蘭古道並非僅僅是條串連淡水廳與噶瑪蘭廳之間的「線」,200多年來,雪山山脈尾稜乘載了原住民的獵徑、漢人拓墾者的足跡、貿易商賈的據點、軍隊巡視的行伍等無價的歷史記憶,無數先民們在這數十條綿密錯縱的山徑穿梭,淡蘭古道可謂是見證了北北基宜的發展史,是屬於臺灣的朝聖之路,如今已被指定為「國家級綠色步道」。2015、16年-「重現淡蘭百年山徑」鐵路、高速公路出現後,整個世界都發生了重大的交通變革,淡蘭古道原有的交通功能被取代,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但百年來它仍靜靜存在於北宜之間的山區內。自2015、16年起,臺灣千里步道協會,與北北基宜跨縣市共同合作「重現淡蘭百年山徑計畫」,藉由梳理文獻、圖資、訪談等資訊,獲得初步定線背景,並配合歷史、文史地景、遊憩系統、安全等考量,規劃出今日有系統的淡蘭山徑路線,並以雙扇蕨作為識別標誌,打造淡蘭古道的品牌。結合公、私資源,官民合作以手作步道的工法逐步修復古道,手作步道的理念是不依賴重機具與工程包商,而是以簡單工具、就地取材的方式,透過志工參與,集眾人之力修復步道,使步道持續融入現有地景、忠於原有文化路徑之精神,歷經數年努力,再現淵遠流長的百年淡蘭古道。2018年-《淡蘭古道三部曲》為推廣淡蘭古道的生態與人文,新北市觀光旅遊局與享譽國際的蕭青陽導演合作,走遍淡蘭古道北、中、南路段,推出《淡蘭古道三部曲》,由「功夫之道」、「先民之道」到「養生之道」,蕭青陽導演在百年山徑中,安排傳統戲曲樂師現場演奏,並錄下蟲鳴、鳥叫與溪水等大自然的聲音,呈現古道上多面向的生命力。《淡蘭古道三部曲》於2021年榮獲第14屆「葡萄牙國際觀光電影節」(ART & TUR - International Tourism Film Festival)運動與休閒類宣傳片首獎。2023年,為《淡蘭古道三部曲》所製作的原聲專輯Beginningless Beginning,更勇奪得第65屆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最佳唱片包裝獎,讓淡蘭古道躍上國際舞臺。2019 年-《淡蘭古道-北路》淡蘭古道第一本旅遊書《淡蘭古道-北路》,延攬最熟悉淡蘭古道的臺灣千里步道協會、文史工作者及登山專家,在歷經18個月的企劃編撰後推出,介紹北路途中的人文歷史、小鎮故事、動植物生態以及推薦路線,充滿質感的編排使新書一上架深受好評,至今已至五刷,不少旅人都是帶著本書,一步一腳印地體驗淡蘭古道北路的沿途種種,譜出屬於自己的古道故事。2020年-淡蘭古道主題網借助智慧科技開發淡蘭古道主題網,首創UI/UX山徑互動地圖,梳理淡蘭古道綿密交錯的山徑,從使用者的角度設計,將行前準備、行程規劃、GPX、交通、天氣及休憩等資訊進行介接與整合,輕鬆掌握各類登山資訊,全方位探索淡蘭古道豐富的歷史人文及自然生態。2022年-《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在廣受好評的《淡蘭古道-北路》後,新北市觀光旅遊局再度攜手多位淡蘭達人推出《淡蘭古道-百年里山的長路慢行》,書寫淡蘭古道北、中、南路各路旅途見聞、探訪淡蘭古道中22處在地職人與店家故事,囊括實用的全路健行指南及精美相片,並由金鼎獎畫師,在親自走完淡蘭全線後所繪製出精美拉頁地圖,亦收錄了淡蘭古道從定線至品牌形塑背後的故事,期許一同走向下一個百年。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推廣淡蘭古道至今,以讓淡蘭古道成為國內外知名的長距離步道,在網路、影片、書籍的行銷宣傳之外,也與許多民間組織合作,舉辦了如手作步道工作坊、登山講座、國家綠道導覽員培訓等,讓這條百年山徑,再次因人們的交流與造訪,延續繁盛下去。
返回頁面頂端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使用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時,可能導致無法使用各項功能,如您瀏覽網站時發生異常,建議您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小客帶路